•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姜兆軍 建議/提案號: 17
    標題: 關于加大因病因災致貧家庭救助力度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2019年,區委、區政府突出民生導向,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區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實現全部脫貧,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據調查,過去我區部分家庭因為家人生重大疾病,巨額的醫藥費支出和失去勞動能力致使全家處于貧困狀態;還有一些家庭因為遭受車禍、火災、自然災害等陷入貧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今后,因病因災致貧仍然是部分家庭可能面臨的困境。因此,加大因病因災致貧家庭救助力度,應當擺上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議程,認真抓實抓好,滿足群眾期盼。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落實相關政策,提高人民群眾知曉率受惠面。對《南通市通州區城鄉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南通市通州區基本照護保險實施辦法》、《通州區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暫行辦法》等政策規定,有些群眾知之不多,基層組織要運用多種途經,廣泛宣傳相關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讓更多符合條件的人群得到及時救助,盡量減少個人基本醫療費用支出。要堅持應扶盡扶,精準識別因病因災致貧家庭,將其納入低保范圍,得到社會救助。

    二、依托項目建設,通過綜合開發扶持貧困家庭。在農村,可將因病因災致貧農戶的承包地進行流轉,轉給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等,讓他們獲得土地的租金收入或入股分紅收入。這樣,“山不轉水轉”,既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又能充分利用因病因災而無力耕種的土地,杜絕土地拋荒現象的發生。對于部分因病因災致貧的對象中尚有勞動能力的,可通過項目載體對他們實施重點幫扶,免費提供種苗、化肥、農藥,免費技術培訓,優先安排打工,并適當提高他們的打工報酬,通過開發式扶貧,幫助他們脫貧。

    三、組織社會團體,為因病因災致貧家庭雪中送炭。對于開發式扶貧難以奏效的因病因災致貧家庭,慈善基金會、紅十字會、扶貧開發協會等社會團體,要優先安排各類救助,通過加大慈善救助、醫療救助、民政救助等幫扶力度,共同發揮托底保障功能。

    四、動員社會力量,大力捐助因病因災致貧家庭?;鶎咏M織、區內媒體要發動和呼吁企業主和各方面的愛心人士向貧困家庭伸出援手,助其渡過難關,走出困境。

    承辦單位: 主辦: 農業農村局 協辦: 民政局、醫保局
    答復日期: 2020-07-10
    答復內容:

    姜兆軍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因病因災致貧家庭救助力度的建議收悉。感謝您對我區扶貧工作的關心,對您的建議現答復如下: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我黨堅守初心、踐行使命一以貫之的根本追求。“十三五”以來,我區緊緊圍繞“減少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脫貧目標,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中央、省市委的決策部署,舉全區之力組織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主動作為,奮力攻堅,全面奪取了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性勝利。

    一、加強健康扶貧宣傳,提高人民群眾政策知曉率

    我區對困難家庭醫療救助工作建立了以城鄉醫保和政府醫療救助為基礎,以政府臨時救濟和慈善機構專項救助為輔助,以商業保險和結對幫扶等為補充的城鄉救助體系。目前我區實施的醫療救助主要有《南通市通州區城鄉醫療救助實施辦法》(通政規﹝2017﹞1號)、《困難家庭精神障礙患者醫療救助實施辦法》(通政辦發﹝2018﹞53號)和《區政府關于推進健康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通政辦發﹝2017﹞100號)等政策。這些政策的落實,較好地解決了患病困難群眾實際困難。為更好地解決我區因病致病家庭實際困難,區醫保局通過廣泛調研,經與民政局、財政局會商形成了我區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暫行辦法,并由區政府辦發文于2020年1月1日執行。下一步我們將醫療救助政策作為重要的工作職責,在開展相關工作中積極宣傳健康扶貧政策,努力做到醫療救助政策家喻戶曉,營造全社會參與健康扶貧的良好氛圍。進一步落實《通州區基本照護保險實施辦法》,解決建檔立卡長期失能人員的護理和日常照料難題,截止2020年6月底全區已有103名建檔立卡人員享受此政策。

    二、依托扶貧項目建設,增強貧困家庭增收能力。

    脫貧的主體是貧困戶自己,要充分激發貧困主體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和主觀能動性。在思想上要摒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致富”。深化政策扶貧。進一步落實就近就業兜底保障舉措,全方位搭建崗位信息平臺,全區新增150個公益崗位,幫助重點特殊人群就業增收。對有能力和意愿開辦便民商店、網店的貧困戶,要用足政策,給予資金扶持。升級產業扶貧。通過科技下鄉、培訓入村等活動,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邊緣人口進行一次以種養業、農產品加工為主要內容的全覆蓋式培訓,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鼓勵農村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吸納貧困邊緣人口就業,鼓勵民營企業和社會人士以來料加工、訂單收購方式,組織貧困邊緣人口從事手工工藝品加工、農產品簡單加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推進消費扶貧。以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動作、機制創新、互利共贏為工作思路,通過協調提供場地、減免費用、給予補貼等優惠政策,發掘市場潛力,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消費扶貧。注重“線上+線下”并行發力,打造通州惠農直播電商平臺,推進扶貧農產品網上銷售,充分拓寬市場空間。強化聚集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優質資源集聚,助力薄弱村優先發展。整合有關涉農項目和資金,向經濟薄弱村傾斜;鼓勵金融機構為經濟薄弱村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融資;加快推進強村加油站建設,兩年建成3個強村加油站,引入第三方經營模式,優先為農村低收入人群提供就業崗位,每個加油站的收益用于扶持3個經濟薄弱村。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區級機關部門與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機制,幫助經濟薄弱村增強造血功能,健全監管制度,充分利用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梳理盤活村級集體資產,繼續運用好土地增減掛鉤、村級公共空間治理等成果,提升扶持項目長效運營質效,確保扶貧項目資產保值增值,獲得長期穩定收益,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三、動員社會團體組織,強化扶貧體制機制建設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的重要指示,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兜底作用,2019年,區民政局聯合區財政和區扶貧辦公室下發了《關于精準做好社會救助兜底脫貧工作的通知》(通民發〔2019〕46號),通過加強低保政策與扶貧建檔立卡對象的銜接;將符合條件的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低收入人口納入低保范圍,落實低保戶分類施保,分類補助;將符合條件的返貧人口納入臨時救助范圍;進一步拓展“單人?!备采w范圍;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進一步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等措施要求,基本實現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與脫貧攻堅的無縫對接。進一步下發《關于繼續開展脫貧攻堅行動扎實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完善家庭收入核定辦法,對于家庭共同生活成員因殘疾、患重病增加的必要的醫療費用、護理費用、康復訓練費用等家庭剛性支出,在核算家庭月收入時,可按實際支出視情進行一定比例的扣減;對參與扶貧開發項目、外出務工就業等需要一定成本的,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時,可視所參與扶貧開發項目、外出務工就業人員成本支出實際,按實際月收入的一定比例進行成本扣減,通過上述方式可以更加真實反映困難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更大范圍地保障困難家庭。區殘聯對全區2106名建檔立卡殘疾人開展“精準脫貧”專項走訪行動。區紅十字會、慈善基金會、婦聯、企業等社會團體開展“博愛送萬家”“貧困婦女兩癌救助”“慈善助醫”“博愛助學”“慈善助困”等活動,2016年以來共幫扶救助5442人次、共募集資金近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