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不動產登記交易中心
金沙街道為民服務中心
通州日報訊(記者 樊希萌 通訊員 蘇曉蓉 攝影 卑多敏)9月28日,區行政審批局召開“通州這十年”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年來通州“放管服”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發展情況。
良好的營商環境凸顯一個地方的軟實力。十年來,我區以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為抓手,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務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規范公共資源交易監管,促進全區政務服務水平大幅提高,行政審批效能加速提升,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區行政審批局局長李焱明介紹:“追溯行政審批改革的十年,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職能積極打造‘服務型政府’的十年,也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政務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十年。”
審批環節簡而再簡審批服務提速增效
10年前,購買商品房需要到國土部門、房屋產權監理所分別辦理房產證和土地證,每個部門從申請到拿證分別要30個工作日;
2016年,原土地登記和房屋登記進行職能合并,整合為不動產登記交易中心;
2018年,圍繞創新服務機制、精簡業務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將辦結時限壓縮至5個工作日;
2019年,推行涉稅業務“一窗受理并聯辦理”,權利人在“1個窗口、1套材料、1個環節、2個工作日”即可拿到不動產權證;
2021年,推行二手房轉移+抵押登記并案辦理,權利人在一個窗口0.5個工作日內即可拿到不動產權證和抵押登記證明;
2022年,將“水、電、氣”嵌入二手房轉移登記環節,權利人在兩個小時內即可領取不動產權證、抵押登記證明及水電氣繳費卡。
不動產中心的流程簡化是整個通州行政審批改革的縮影。
2015年10月,我區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正式設立區行政審批局。2019年3月,按區級機構改革工作要求,區行政審批局與原公共資源交易管理辦公室合并,掛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牌子。十年來,我區聚焦“審批環節簡而再簡”,創新推出“五聯”審批模式,全面推行證照聯辦、聯合評價、聯合審圖、聯合踏勘、聯合驗收,打造“一窗受理、合并審查、集約審批、一站辦結”,實現19個經營許可事項與營業執照聯辦,評估評價環節總體時間壓縮了65%以上,圖審初審時限由過去最長90個工作日縮短至首審7個工作日以內,驗收時間由3個月縮短至15個工作日以內。
企業開辦半日辦結,設置企業開辦“一站式”集成服務專區,整合“政務+金融+公共服務”事項,對各環節實行分鐘制精細化管理,首套公章刻制政府買單,企業開辦由原來的7個環節、跑7個部門、耗時17個工作日,縮減為“一窗通辦”“全程網辦”“半日辦結”。優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并聯審批服務模式,設計了30~45個工作日并聯審批全流程,辦理材料及辦理結果全流程共享,一般工業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由24個環節精簡為7個環節,做到一般工業項目辦理時間不超過35個工作日,辦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由法定7天縮減至0.5~1個工作日。
“放管服”改革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2012年底,全區企業數量為0.61萬戶;2022年9月,全區企業數量為3.53萬戶。
2012年底,全區企業投資總額為916.25億元;2022年9月,全區企業投資總額為2906.17億元。
2012年底,全區個體工商戶數量為3.54萬戶;2022年9月,全區個體工商戶數量為12.05萬戶。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企業的滿意度是衡量一個地區營商環境優劣的重要標尺。十年來,我區放寬“登記經營場所限制”,推行市場主體住所登記承諾制,實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推行“集群登記”,降低市場主體設立及擴大的門檻。積極落實市場主體歇業制度,推進企業注銷簡易辦理。落實“證照分離”改革,破解企業“準入不準營”的堵點痛點。深化“證照聯辦”改革,在企業開辦“一件事”基礎上,穩步推進開辦便利店“一件事”、開藥店“一件事”等“一件事一次辦”,鞏固“先照后證”改革成果。
項目投資服務周到有解。我區組建項目審批“前延”服務隊伍,從項目招商等前期論證階段開始,提前介入、靠前服務,對項目產業政策、行業準入、能耗排放、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提供輔助決策、批前指導等個性化服務。成立以政務服務代辦中心為主體,覆蓋區、鎮、村(社區)三級的代辦幫辦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各審批環節事項的代辦幫辦服務,著力實現“有事找代辦、繁事都好辦”。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成效顯現。我區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的“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四個階段的事項實行一次性告知、全流程跟蹤服務。對重點工程提供“模擬審批”、施工許可“不見面”審批、竣工備案審批網上流轉“全流程”服務。啟動實施核發施工許可證“工程質監安監手續后置”等改革舉措。設置市政公用服務報裝“一站式”窗口。積極探索“預先審、容缺辦、承諾制”審批服務模式,推進“拿地即開工”,開展社會投資低風險項目審批監管簡易管理工作等一系列工程審批制度改革舉措。一個工程建設項目從需要跑20多個部門、辦100多個手續精簡到“一窗受理”“不見面”審批,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有效推動由碎片化部門管理向政府綜合管理轉變,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提升全區營商環境競爭力。
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健康有序。我區深化“互聯網+”交易,建設工程、政府集中采購、土地使用權掛牌以及產權交易等四大類項目實現100%電子化交易。推行交易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實現從電腦端到掌上移動端的無縫連接。深化公共資源交易一站式線上金融服務平臺建設,為交易主體量身定制中標貸、政采貸、投標保證金電子保函、履約保函等多元化產品,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建設公共資源交易電子監察系統,積極推進“評定分離”、專家會審、招標文件預公示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打造“依法透明、廉潔高效”陽光交易環境。
線上線下互聯互通政務服務周到便捷
走進金沙街道為民服務中心,26個窗口承接區級賦權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85項,涉及人社、計生、民政、殘聯、醫保、戶籍管理、交通、出入境管理等10個部門,實現“一門對外”“一窗服務”“一網通辦”,老百姓辦事“少跑一趟路、少進一扇門、少找一個人”。
十年來,全區政務服務網上平臺更加便利,推廣使用“南通市市縣一體化平臺”,通過江蘇省政務服務網通州旗艦店,全區實現1514項權利事項可在線查詢、辦理。依托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專窗系統,實現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高頻事項一網通辦。設立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綜合服務專窗,打破地域限制,打造長三角地區“零距離”受理審批服務。“跨域通辦”事項擴容升級。以全程網辦、直接通辦、代收代辦等方式實現“通城通辦”事項37項。通過自助服務終端,可實現連接上海、浙江、山東等18個省份69個事項進行“跨省通辦”。
“不見面審批(服務)”惠企便民。全面梳理區級行政權力事項,提出四大方面16項具體改革舉措,目前全區98%以上事項可實現“不見面審批(服務)”。2018年底,在全市率先對外運行24小時便民自助服務區,辦理業務涉及6個部門18個窗口近20個服務事項,一年內平均自助辦件7萬余件,實現了政務服務從8小時向全天候、“全年無休假”服務的跨越。
“一件事”改革落地見效。牽頭組建區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和辦公室工作,全面部署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服務標準落實。線下大廳適時設置“一件事”窗口,平臺上線“南通一件事”模塊,通過“一件事”改革,已將多個部門、多個環節整合成“我要開理發店”“我要開超市”等91項套餐式“一件事”,讓辦事群眾足不出戶實現申報。
三級政務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推進經濟發達鎮及高新區賦權工作,實現“區域全程通辦”模式。協調更多政務服務事項進駐區級政務服務大廳,努力讓“一扇門”內可為群眾辦理更多事,加快綜合窗口設置,實現更多事項“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指導全區14個鎮(街道)232個村(社區)打造便捷、高效、規范的區鎮村三級標準化政務服務體系,努力實現政務服務“就近辦、馬上辦、一次辦”。
十載砥礪前行,十年春華秋實。李焱明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區行政審批局將更好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更快提升項目投資建設審批便利度,更大范圍內拓展“跨域通辦”能力,聚焦“數字審批”“一號一網一窗”等智能化建設,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奮力打造通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