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通州九三; | 建議/提案號: | 009 | |
標題: | 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一、我區農村公共服務的現狀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以平潮鎮為例,農村供電、供水已實現戶戶通,農村電力建設跨越式發展,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鎮級主干道全面實現亮化。2009年開始實施四期供水一體化管網改造工程,管網長度達200公里,解決了農村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農村交通明顯改善,全鎮農村公路里程為253公里,公路完好率達81%,實現村村通公交。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開展河道整治,改造中低產田,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力爭2017年全面實現水利現代化。二是農村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得到加強。平潮鎮村(居、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建筑面積均超300平米以上,服務窗口、辦公室、廣播室、生活日用品超市、農資超市和村民文體活動場所一應俱全,城鄉統籌的為民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三是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村村建立圖書室、文化室、衛生室,行政村通光纜、通寬帶、通數字電視的農村“新三通”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低保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得到有效保障,享受農村醫療救助的人數增加。四是農村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收集、清運、處理,道路綠化,河道整治以及農村改廁、污水處理等工作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但我區農村公共服務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基礎性公共服務仍顯不足。農村電網改造已基本完成,但仍有老線路、老設備,供電能力低。村級道路硬質化覆蓋面小,路面窄,標準低,管護不到位,已損壞的公路需修復,斷頭路及路橋不配套還需安排建設。二是農村生活居住環境令人堪憂。由于陳年陋習觀念,農村改廁幾近失敗。農村畜禽養殖糞便直排,面源污染嚴重。秸稈禁燒成為政府與百姓的兩難,秸桿散堆河灘造成環境污染。三是農村公共服務長效管理維護負擔沉重。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農村道路管理養護、河道清潔管理、綠化管理養護以及公共設施維護,是常態化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撐。平潮鎮屬南通市中心鎮,鎮級經濟發展及地方財力均處于較好位次。該鎮鎮級財政支出每年500萬以上,一般的村(居、社區)差額支出每年20萬左右,如果沒有村級一事一議政策,大部分村(居、社區)將會發生新的村級債務。四是農村公共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雖然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文化層次逐步提高,但職業化、專業化水平不高,無法應對和解決新型復雜的社會問題。首先是穩定性不夠,人員流動性大,大學生村官由于多方面原因,往往把村(居、社區)基層工作作為跳板,考公考研,扎根基層的少。其次專業服務人才缺,農村社區衛生室全科醫生奇缺。同時,基層干部經濟待遇低,人均年工資3萬多元,遠低于外出務工收入,且村(居、社區)干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
二、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建議
1.擬訂《農村公共服務建設指標指南》。結合《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突出群眾認可度、群眾滿意度指標,規劃至2020年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指標。規范各類農村公共服務內容、目標任務、實現程度,厘清政府和村(居、社區)服務清單,強化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鑒于各地發展的差異,實行分類指導,采取設置權重的方法進行綜合測評。
2.加大公共財政投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去農業、農村、農民支持城市工業建設是通過農產品、價格實現的,現階段城市工業反哺農業、農村,只能通過財政調節。因此公共財政向農業、農村傾斜義不容辭。一是各級政府要堅持“三個高于上年”的農村公共財政投入政策,確保“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高于上年”政策的落實,并積極鼓勵和引導“三資”投向農村。二是適當降低上級財政集中力度,以切實提高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目前,稅收增長仍以增值稅為主,地方留成財力相對較少,應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發展的成本,適當降低上級財政集中力度。同時,在新一輪財政體制調整中,重新確定轉移支付標準。
3.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一是加快培育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探索多種形式、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注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功能向創辦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市場流通營銷領域延伸。二是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基礎上,加快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研究農村宅基地的退出機制和有償使用辦法,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保障農民拿到土地非農化和城鎮化增值收益的“大頭”。三是堅持以農戶為主體,因地制宜發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全托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發展壯大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的新路徑,在繼續推動農村經濟合作社改制為社區股份合作社的同時,積極爭取在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減輕集體經濟負擔,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四是努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施稅收分成返還制度,村域內工業企業的稅收必須給村級集體分成,新增稅收大部分留給村集體。落實被征地5%集體建設用地留給村級集體發展物業經濟政策。引導各級金融機構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項目優先提供金融服務,實行利率優惠。
4.統籌資源配置,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把發展農村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加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以實施農村水利灌區改造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農田灌溉能力,努力實現糧食增產。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區域性公共設施整體規劃中,提高基礎設施的共享程度。高標準推進農村道路、橋梁、電力、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城鎮銜接、干支相連、結構合理、配套高效、管理先進的基礎設施網絡。充分發揮一事一議、小公益農橋等財政獎補資金的導向作用,吸引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的投入。
5.注重民生幸福,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把更多公共資源投向農村公共服務領域,真正關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把錢真正用到惠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樂業、心情舒暢的事情上來。一是優化農村社區配套設施的布局結構,完善鎮村公建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大力推進農貿市場、幼兒園、醫療站、活動中心、停車場、公園綠化、養老服務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改善基礎條件,強化服務功能。二是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水平。采用“送書、送戲、送電影”等方式,滿足各種人群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引領群眾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在“學有優教”上,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深入開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支持民工子弟學校辦學,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確保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全面發展;在“病有良醫”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公立醫院補償和績效考核機制,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面向基層、縱向流動,進一步改善群眾就醫感受,完善醫患糾紛調解機制;在“老有頤養”上,加快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老年服務事業和產業,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水平。三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體系,縮小城鄉差距。四是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長效管理機制,拓展管護內容,創新管理方式,提高運行維護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更高水平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農路管養、河道管理、綠化管護、公共設施維護“五位一體”工作目標,整體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6.優化服務平臺,提升農村公共服務隊伍素質。一是創新平臺,建立全區統一的便民惠民服務熱線電話。為農村社區居民群眾提供高效、優質、快捷的服務,如水氣換送、電器維修、管道疏浚、鎖匙啟修等等。二是優化村(居、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服務平臺,打造數字化平臺,與轄區內各服務網點進行聯接;深化一人多崗、一崗多責、一門服務、一口受理的扁平化運作機制,細化分片包干工作機制。三是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建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和社會管理費用合理分擔機制。進一步通過宣傳單、村務公開欄、黑板報等形式,將政府服務項目公開公示,做到家喻戶曉,努力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四是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隊伍建設,提高鎮、村(居、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加大基層農村公共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工資福利待遇,強化考核機制,不斷優化農村社區工作者隊伍,提高人員的綜合素質。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農工辦 | 協辦: | ;財政局; |
答復日期: | 2016-06-29 | |||
答復內容: | 已解決或正在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