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建議/提案號: 004
    標題: 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一、我區在農村水環境治理上的工作成效

    近年來,通州大力實施水環境整治工程,積極推進河道治理,美化水生態環境。2015年,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通州區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5~2017年)》,要求對全區所有的等級河道及非等級重要河道進行系統整治,全面落實河道長效管護機制,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工作目標。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全面實施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通過科學編制規劃、整合各類資源、打造特色亮點、實施長效管理,統籌推進拆壩清障、河道疏浚、橋涵配套、岸坡綠化等河道整治建設。全年疏浚河道377公里,清淤土方460萬方,整理河坡1280公里,拆除壩頭壩埂1226條,整理河坡1439公里,綠化河道岸坡3200畝,農村水環境面貌有了明顯改善。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不足

    1.“河長制”工作落實不力。一是“河長辦”設置需改進。目前,全區水環境綜合治理職能由“河長辦”牽頭負責,辦公地點設在水利局,工作人員也全由水利局內部人員抽調兼職,導致名義上是“河長辦”在牽頭,其實質工作依然是水利局在落實。由于全區水環境綜合治理涉及到區、鎮(園、街道)及水利、環保、住建、農委、交通等方方面面,實際工作中這樣的“河長辦”很難承擔起組織、推動工作的職能。二是“河長”工作未到位。我區2014年6月18日第9次區長辦公會議討論并通過《通州區河道管理“河長制”實施方案》并正式實施。意在通過“河長”的監督、協調來加大河道治理、管理力度。然而,從運行一年多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河長”沒有真正履行其職責,甚至沒到過所負責的河道現場,尤其是基層“河長”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2.責任考核制落實不嚴。一是考核機制不完善。水環境綜合治理考核機制是“河長制”的重要內容,但沒有把“河長”的責任落實列入考核之中。同時,在考核內容設置上,只設獎勵,沒有對工作不力者的懲處,致使考核成效不明顯。二是資金保障不到位。近年來,一方面,各片區用于生活污水管網建設的經費投入不足,保障資金缺口較大,建設進度緩慢;另一方面,河道疏浚及管護區級補助標準也相對偏低。全區河管員工資標準低于南通市平均水平,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力度和成效。三是宣傳教育工作不深入。水環境治理保護宣傳教育工作不夠廣泛、深入,老百姓對水環境的保護意識淡薄,企業偷排污水、群眾亂倒垃圾、開發建設非法填堵侵占河道等現象屢禁不止。

    3.水環境綜合治理能力不強。一是區級層面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協調。由于區級層面的協調、規劃不及時,加之部分鎮(區、園、街道)之間治理目標、思路和手段不同以及經濟實力的差異,致使一些鎮(區、園、街道)交界河道治理意見不統一,治理工作難落實,河道污染難解決。二是鎮(區、園、街道)及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工作銜接。各鎮(區、園、街道)、部門在推進治理工作中,各司其職、各自為政,步調不一致,工作不統一,治理工作不能形成合力。導致一個區域剛完成了供水管鋪設,又開始污水管填埋,剛完成河道截污納管施工,又開始河道疏浚清淤作業等,重復工作,效率低下。三是因土地開發造成水系不暢、功能退化。鎮(區、園、街道)在土地開發利用中,隨意侵占、填堵鎮(區、園、街道)村河道,造成河道淤積、水系斷頭,引排功能下降。

    三、進一步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對策與建議

    1.必須強化責任目標,加強組織領導。一是配強組織領導機構。建議學習借鑒浙江省云和縣“五水共治”的組織模式,在區政府單獨設立“水環境綜合治理辦公室”,安排一名區政府領導專職負責水環境治理工作,并從水利、環保、農委、住建、城管、交通等相關部門抽調骨干力量集中辦公,統籌推進、協調指導全區水環境治理工作。二是加大執法考核力度。按照《通州區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5~2017年)》確定的任務書、時間表,強化依法、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確定河、塘、溝、港等“河長”責任人,建立全區水環境信息化管理系統,加大監測、考核力度,定期向社會公開水質狀況,落實水質和責任人公示制度,將考核結果與個人的獎懲掛鉤,建議學習浙江經驗,“河長”做得好的提拔使用,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就地免職。同時,逐步探索建立水生態環境“河長”離任審計制度。三是創新資金保障模式。區、鎮(區、園、街道)兩級財政要向水環境綜合治理傾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差別水價、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等制度,充分激發廣大企業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內生動力,主動加快轉型升級。同時,探索建立統一的融資平臺,多途徑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到水環境治理項目建設中來。做好對上爭取工作,努力獲得上級污染治理、河道整治等方面的資金補助。

    2.必須強化協調機制,增強工作合力。一是提升“河長辦”工作成效。區“河長辦”要進一步修訂完善全區水系網絡建設規劃,完善工作機制,加大檢查指導力度,切實發揮區級層面在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的統籌、協調等職能作用。二是建立各鎮間溝通協作機制。各鎮(區、園、街道)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協作,密切溝通,合力治污,確保各項治理措施相協調、相銜接、落到實處,不斷提升工作的整體性、連續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大水環境督查執法力度。要建立健全全區河道水域面積法定確權制度。各鎮(區、園、街道)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要把城鄉水系網絡建設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區職能部門要提前介入,做好相關業務跟蹤指導,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確保隨意侵占、填堵鎮村河道現象得到遏制。四是增大水環境保護宣傳引導。要廣泛深入開展水環境保護的教育宣傳工作,進一步增強企業和公眾的法治意識、責任意識。

    3.必須強化防治結合,減輕污染總量。一是積極引導重污染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堅持“控新減舊”,嚴格控制增量,提高準入門檻,把好防治的“入口關”。對新改擴建水污染項目把好審批關,致力促進工業轉型,轉變發展方式。以新《環保法》實施為契機,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和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一系列配套辦法,督促水污染企業依法達標排放。二是全面暢通城鄉水系網絡。在加快推進骨干水系建設的同時,注重農村水系的整體改善。以南通市“水美鄉村”創建為契機,通過疏浚、拓寬、溝通、新開河道等工程措施對河道進行整治,理順和暢通水系,有效解決“斷頭河”、“腸梗塞”的現象,打通農村河道“毛細血管”,提升城鄉水系流動性,提高河道自凈能力。三是有效管控畜禽養殖污染。加快落實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行動計劃,提升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成效。加強績效考核,落實長效管理措施,切實管控好養殖污染源的增量。要按照上級要求,結合全區畜禽養殖戶分布情況,堅持就近就便和無害化的原則,把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中心的選址和建設,以任務書的形式下達到相關鎮(區、園、街道),盡快落實全區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項目選址和建設。

    4.必須強化難點突破,提升治理水平。一是加快生活污水管網建設。按照全區生活污水處理實施方案,加快管網建設進度,鎮(區、園、街道)、相關部門要進一步細化生活污水支管網入戶方案。把握進度,明確責任,落實資金,確保按時完成全區生活污水管網建設任務,切實提升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率。對少數不具備接管條件的村(組),采取獨立設施處理,統一工藝標準,統一招投標,以實現治理模式和工藝技術路線的最優化。對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要進行全面評估測試,提出改造措施和方案,逐步推行委托第三方運行維護模式,確保已建成的設施穩定運行,達標排放。二是配置沿河垃圾收集設施。進一步加大投入,增設垃圾集運設施,杜絕“河里垃圾堆岸上,岸上垃圾扔河里”的“垃圾搬家”現象。加強工業垃圾和建筑垃圾收集處理方案研究,有效解決此類垃圾的出路問題。三是做好備用水源地保護工作。做好地下水應急水源地的建設和保護,徹底消除飲用水源地的安全隱患。四是妥善解決相關集中治理污染隱患。要組織相關部門對全區所有開放式垃圾處理處置和轉運場所等進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數,制定方案,逐步解決對河道、地下水的“二次污染”,杜絕發生環境污染事件。

    承辦單位: 主辦: 水利局 協辦: ;住建局;環保局;
    答復日期: 2016-04-01
    答復內容:

    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貴委提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建議”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你們所提出的問題也是我們工作中的難點,提的建議和意見非常善意,我們完全贊同。近年來,我們在水環境整治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開展水系規劃。“十二五”期間,根據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在區域水系(河網)總體規劃的框架下,積極開展了以鎮區園(街道)為單位,以“整治水系、健全河網、改善水質、美化環境”為重點的農村水系(河網)規劃編制工作,并按編制規劃分步抓好落實。通過水系(河網)規劃,為加快農村防洪保安、河道整治、水系調整建設和強化涉水事務管理等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是深入開展河道輪浚工程。全區農村河道雖進行周期輪浚,但河道淤積嚴重及填、堵、縮等問題仍較突出,存在“城鎮變大了,水面變小了;道路寬暢了,水系打亂了;GDP上去了,水質下降了”的現象,河道引排和水體自凈功能削弱,水環境狀況日趨惡化。近年來,我們在上一輪河道疏浚的基礎上,編制了《通州區2013-2015年農村河道輪浚規劃》,突出輪浚重點,加大財政投入,嚴格輪浚管理,農村河道疏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近三年
      ,我區共疏浚農村河道535條(段),長175公里,疏浚土方708萬方。累計改善灌溉面積6萬畝,改善排澇面積近15萬畝。
      三是大力實施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近年來,我區通過對農村河道持續不懈的治理,河道引排能力得到增強,農村水環境得到改善,但還存在水系布局不夠合理、河道調節容蓄量有限、水功能區水質形勢嚴峻、河道長效管理機制有待健全等問題,與水利現代化的目標、人民群眾的期望與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為此,區委、區政高度重視,出臺了《通州區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5-2017)》,決定從2015年起,利用三年時間,對農村河道進行系統整治。我們按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疏通整治水系、拆除壩頭壩埂、清除漁網漁籪、打撈無主沉船、配套橋涵建設,大力實施以農村河道清障工作為重點的綜合整治行動。2015年,全區疏浚河道377條,清淤土方460萬方,拆除壩頭壩埂1226條,新建橋涵569座,整修河坡1439公里,綠化河坡3200畝,打撈沉船1080條,清理“三網”1.2萬口。完成了8個鎮11條20公里生態河道,3個鎮4條10公里生態廊道水環境(一期)整治及1個水美鄉鎮、10個水美村莊建設。河道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村水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四是大力加強河道長效管理。近年來,我們將河道長效管理工作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建立了農村河道由區農環辦牽頭,水利局等部門參與,鎮區園(街道)負責;區管河道采取市場化服務外包,區水利局直接負責的管理模式。出臺了《通州區河道管理“河長制”實施方案》、《通州區農村河道長效管理辦法》、《通州區鎮管河道長效管理考核細則》、《通州區區管河道長效管理考核細則》,采取日常考評、專項考評、“推磨式”考評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河道長效管理考核。每年區財政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獎補資金用于河道保潔,全區建立了600多人河道保潔隊伍,確保了人員、經費的落實。投入40多萬元統一制作河道長效管理公示牌,實行“一河一牌”公示制管理。投入300多萬元,統一采購500條手撐保潔船、36條動力保潔船配發各鎮區園(街道),提高河道保潔效率。投入100多萬元,在一、二級河道支河口設置漂浮物攔截設施,有效防止河道內漂浮物隨意流動,便于集中打撈。
      五是扎實推進覆蓋拉網式環境整治。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步伐,2013和2014年,22個整治項目已完工12個、在建5個; 2015年整治工程已全面實施,在21個村(居)實施生活污水處理項目,目前已完工1個、在建4個,其余項目正在開展工程設計等前期工作。深入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已形成通州區畜禽養殖區域規劃,確定了禁養區和限養區范圍和要求。完成6家關停養殖場前期調查取證,待資金補助政策出臺,即啟動關閉程序;5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也在有序推進。
      六是深入開展區域環境行業整治。近年來,區環保局對印染、鋼絲繩、電鍍三大重點污染行業和小天生港河開展了深入整治。截止2015年底,全區共取締小拉鏈、小染色企業32家,46家印染企業完成了提標改造,提高了排放標準。對全區31家鋼絲繩企業開展專項整治,其中25家企業廢水處理設施進行了提升整治,安裝了攝像頭和在線監控。對5家審批手續不全、擅自生產的鋼絲繩企業進行了立案查處,將全區16家電鍍涉及重金屬企業列入關停計劃。目前,通州區域內所有的電鍍企業均已關閉。根據“規范一批,提升一批,關閉一批”的原則,對小天生港河通州區域沿線6家企業進行梳理排查,督促企業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做到規范排污。
      雖然我區在農村水環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
      一是水面侵占仍較嚴重,水安全問題仍較突出。近年來,由于用地指標緊張,部分鎮區園(街道)置水法而不顧,在開發建設中隨意侵占河道及水面,削弱了河網的調蓄能力,加大了防洪排澇的壓力。有的為減少資金投入,圖省事方便,在修筑農村道路時斷河筑壩,造成河網水系阻斷,形成了大量的斷頭河,水系暢通受到嚴重影響,無法讓水真正動起來、活起來。
      二是水環境狀況令人堪憂,截污控污任重道遠。近年來,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污水,畜、禽糞便直排河道的現象依然存在,而且點多面廣,生活垃圾隨意向河道內傾倒,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等造成水環境嚴重污染,從源頭上控制工業、農業和生活等污染源的排放任務十分艱巨。
      三是建設管理各自為政,水環境綜合治理能力不強。河道水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水利、環保、衛生、農林、住建、交通等多個部門,靠某個部門單打獨斗,很難出成效,需要各部門形成合力。由于區級層面沒有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各部門間、部門與鎮區園(街道)間缺少統籌、協調、溝通,各司其職、各自為政,以致發生前面修路筑壩,后面拆壩建橋;前面截污納管,后面疏浚清淤;前面鋪設供水管道,后面填埋污水管道等重復建設現象時有發生。
      四是保障資金缺口較大,水環境整治任重道遠。近年來,盡管財政加大投入力度,但由于歷史欠帳太多,水環境整治任務繁重,面廣量大,區級補助嚴重不足,遠遠滿足不了工程建設的需要,鎮區園(街道)配套壓力較大,整治積極性不高,影響了水環境建設工程的推進。河道整治前期在治理,關鍵在后期的管護,由于河道長效管理投入不足,河道保潔人員工資偏低,影響了保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直接影響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的鞏固。
      我們深知改善我區農村水環境的工作還十分艱巨,離你們提出的目標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在取得區環保局、住建局、城管局等部門相關意見基礎上,針對當前河道水環境存在的問題,我們將以區委、區政府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為契機,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目標,進一步加大農村水環境整治力度,抓好水環境整治和長效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農村河道輪浚機制。根據河道淤積情況,繼續開展河道輪浚工作。一般情況下,鎮級以上河道8-10年輪浚一遍,村組河道3-5年輪浚一遍。我們將根據輪浚規劃,每年下達輪浚計劃,并抓好落實。2016年,計劃疏浚河道165條(段),溝塘464處,清淤土方369萬方。
      二是繼續推進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認真總結去年河道整治經驗,統籌規劃,周密部署,全力推進河道整治工作。2016年,全區農村河道整治計劃拆除壩頭壩埂1269座,建橋100座,建涵616座,疏浚河道426公里350萬方,河道整坡1416公里,河坡綠化606公里5856畝。抓好10個鎮12條20公里生態河道和2個鎮3條10公里生態廊道水環境二期工程建設,逐步恢復河道自然生態屬性。抓好1個“水美鄉鎮”、9個“水美村莊”建設,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
      三是加大力度推進覆蓋拉網式環境整治。繼續抓好畜禽養殖糞污面源防治,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認真落實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不斷提升農業對保護生態、美化環境、節約資源的貢獻份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城鄉共建共享。2016年,繼續實施3座非規模化畜禽養殖糞污處理中心建設,配套建設散養戶蓄糞池193座,購置配套吸污車9輛。繼續抓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科學規劃農民集中居住區,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2016年,在12個鎮(區、街道)16個村(居)實施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新建村莊小型污水處理設施13套,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15噸/日,建設污水提升泵站2座,污水管網23公里。
      四是狠抓農村河道長效管理。加大巡查考核力度,將農村河道長效管理納入區對鎮區園(街道)生態文明目標管理考核范圍,將水美鄉村、生態河道及已整坡綠化的河道作為考核重點。加大河道管理經費投入。將等級河道管理獎補經費由原來1750元/公里·年,溝塘2元/人·年平均提高到2500元/公里·年,3元/人·年,按季撥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擬投資300萬元,在全區一、二級河道先期建15個臨時垃圾清運碼頭,做到河道漂浮垃圾能分類堆放,及時清運,杜杜絕二次污染情況的發生。推行市場化服務外包管理模式。從2016年4月1日起,將16條通航三級河道與一、二級河道一并實行市場化服務外包,并采取政府補貼30%,由服務外包單位自主采購3條全自動、6條半自動、27條機械動力保潔船,達到一、二級及通航三級河道機械化保潔全覆蓋。加強對鎮管河道保潔模式的督促指導,力爭全區50%以上的鎮區園(街道),80%的村所有河道實行市場化服務外包,以提高保潔效益。完成縣界、鎮界河道長效管理責任的劃分,消除河道管護盲區,建立河長制聯席會議制度,組織河長培訓,確保《通州區河道管理“河長制”實施方案》的落實。
      五是建立部門協作協商機制。建議政府成立農村水環境整治綜合部門,專門負責農村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牽頭工作,各部門各司其責,我們水利部門負責河道整治和管護工作,環保部門要負責污水的達標排放,衛生部門要負責規范化改廁,農林部門要負責化肥、農藥的使用和管理,只有多部門合作、形成合力,水環境整治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同時,水環境整治還涉及到上、下游關系,如何處理上游來的污水,現在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要進行研究探索。
      六是大力開展水環境宣傳工作。繼續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體驗活動,強化全民健康和環境意識。2016年,結合“世界水日”及“中國水周”等紀念活動,開展“江海安瀾、水韻通州”主題宣傳活動,制作河道整治階段成果圖片進行巡回展覽,編排河道整治專題文藝節目到各鎮區園(街道)演出,結合水事執法進行以案說法教育,提高群眾愛河護河珍惜水環境的意識。


      通州區水利局
      2016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