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經濟科技委員會; | 建議/提案號: | 012 | |
標題: |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促進通州制造業做大做強 | |||
建議/提案內容: |
一、我區制造業發展現狀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我區工業在轉型升級中不斷打造升級版,煥發新活力。一是加速向高新化轉型。2015年實現高新產業產值807億元,增長20.8%,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3%。新興產業實現規模工業產值614億元,比上年增長30%,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3%。二是加速向規模化轉型。現代家紡、機械裝備、船舶海工等八大特色支柱產業,2015年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731億元,增長14%,占全區規模工業產值93%。總量超百億的現代紡織、船舶海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六大產業板塊更具特色。三是加速向集聚化轉型。南通高新區、南通家紡城、濱江新區、錫通科技園、石港科技產業園、空港產業產園六大產業集聚平臺初步形成,重大項目特色產業加快集聚。南通家紡城的現代家紡、濱江新區的船舶海工、空港產業園的航空產業、高新區的精密不銹鋼、汽車配套件等特色板塊加快發展。
2.科技創新實現突破。成功創建了“國家新型工業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地區”等;建成了全國第二家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中國創紡E站、江海圓夢谷列入首批省級眾創空間;組建了現代家紡、船舶海工、現代建筑等三大產業研究院;建成國家工業設計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77家,省工業設計示范企業7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43家,“十二五”期間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個,省科技進步三等獎5個;創建省市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22個,總數在南通領先。
3.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恒科新材料、甬金金屬、東源智能電網、中港糧油、鑫冶金屬、卡特彼勒等一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產。培育了精密不銹鋼、汽車配件、精密機電等新興產業板塊。涌現了甬金金屬、雄邦壓鑄、創斯達、德爾福、江海電容器、華宇印涂、冷凍設備等一批行業小巨人和科技型、規模型優勢企業。
4.兩化融合成效顯著。出臺了兩化融合認定辦法和相關扶持政策,積極培育兩化融合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按照“發掘一批、培育一批、申報一批、支持一批”的發展規劃,全區已培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兩化融合標桿企業。韓通重工、創斯達、大富豪啤酒等25家企業成為省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南通高新區、南通家紡城被認定為省兩化融合示范區。先后有5家企業的信息化項目列入省兩化融合示范項目。
二、以《行動綱要》為引領,加快推進我區制造業做大做強
1.充分認識做大做強我區制造業的重要意義。新形勢下的新要求。國家、省、市對推進經濟轉型發展作出一系列新的戰略部署,先后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這些都對通州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須以全新的視角和超前的思維,加強統籌謀劃和前瞻布局,在推進新一輪制造業發展中贏得主動、搶占先機。新臺階上的新動力。通州走在新一輪蘇中發展前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形成新一輪經濟增長動力,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制造業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實現“邁上新臺階,建設新通州”的戰略目標,制造業肩負著重大使命和責任,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高端高質的通州制造品牌,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新常態下的新模式。在經濟新常態下,通州制造業發展存在的低端加工比重偏大、勞動生產效率較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加重等問題進一步凸顯,必須盡快摒棄過去粗放式發展模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發展新業態,促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通州制造做大做強的新跨越。
2.進一步明確做大做強我區制造業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做大做強我區制造業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著力點,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把握“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趨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通州制造業由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注重速度向注重質量轉變、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生產制造向創新創造轉變。到2020年,打造成南通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先行示范區,并成為長三角地區新興產業高地和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基地。到2025年,建設成為國內外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世界家紡名城。一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根據我區現有發展基礎,要提升發展高端紡織、現代建筑、船舶海工及配套裝備等三大支柱產業;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及新能源汽車和汽車配件等五大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發展航空配套裝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機器人等三大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我區高端紡織、高端裝備制造業規模總量超千億元,船舶海工及配套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超500億元,汽車配件產業、航空產業、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超百億元。二要著力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加快推進自主創新,抓住用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機遇,積極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重點支持和引導優勢骨干企業建設高水平的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更高層次的產學研合作。鼓勵引導有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建立海外研發基地。大力促進創新載體建設,加快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創新。要加快科技新城和南通高新區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建設,引進建設一批產業技術開發平臺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企業每萬名職工中科技人員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億元產值發明專利授權量等創新指標明顯提升,真正發揮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三要加快提升產業智造化水平。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進企業制造裝備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力爭用3-5年時間,大中型企業關鍵工序核心裝備數控化率達到100%,實現“數控一代”全覆蓋,建成一批智能車間和具有示范意義的智能工廠。引導支持紡織(家紡)、機械、輕工、船舶等傳統行業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同時以恒科新材料、派得羽絨等企業為重點,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車間。機械裝備、汽車配件、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要以數控裝備、工業機器人、智能儀器儀表、節能環保裝備等為推廣應用為重點,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裝備,推進智能研發設計,推動研發設計與生產聯動協同。到2020年,全區優勢行業和重點企業40%的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要加快實施重點示范工程,實施智能車間建設工程,重點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力爭到2025年,全區建設40個智能制造示范車間、20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培育2~3個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四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發展生產服務新業態,推動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重點發展以科技服務、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七大類生產性服務業。要以南通高新區為主陣地,以科技之窗等為主載體,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列入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到2020年,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3個以上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新發展第三方檢測檢驗機構5家以上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10家以上。“十三五”期間建成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五要加快培育跨國企業集團。支持有條件的大企業(集團),加快進入國際市場步伐,通過海外并購重組提升企業技術、研發、品牌的國際化水平,積極向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攀升。深化產業國際合作。鼓勵企業開展跨國投資經營。以“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為重點,推動通州優勢企業走出去、富裕產能轉出去、技術標準帶出去,促進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構建通州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到2020年,努力實現對外投資質量進一步提升,對外投資領域進一步拓展,對外投資方式進一步多元。
3.要認真落實做大做強制造業的具體工作措施。一要加強組織領導。要加強對通州工業轉型升級工作的組織領導,建議區里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立部門聯動、上下協調的推進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做大做強制造業和產業升級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狠抓落實。二要制訂推進計劃。要根據《行動綱要》要求,認真研究制訂未來10年推進做大做強制造業的年度實施計劃和相關工作任務,要突出重點,選擇相關行業、企業率先培育,以點帶面,分步實施。三要實施項目帶動。推進《行動綱要》的實施,關鍵要有項目帶動,落實到具體企業、具體項目上來,要盡快啟動區重大項目庫建設,對規劃所涉項目逐一組織評審,具備條件的納入項目庫逐年啟動實施。要進一步完善項目推進服務機制,明確重大項目責任領導和部門,明確建設目標和時間節點,認真組織,加快推進。四要建立評估機制。要研究制定全區制造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定期開展階段性檢查與效果評估。適時開展中期評估,不斷優化規劃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促進規劃目標和任務的順利實現。五要強化政策支持保障。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制訂推進《行動綱要》實施的政策意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整合現有各類財政扶持資金,建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加大對重點產業培育、轉型升級項目的扶持力度。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形式,參與支柱產業的資產重組。加強金融服務,創新融資方式,著力滿足優質客戶和重大項目資金需求。支持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鼓勵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券、中小微企業私募債等各類債券。加強土地保障,重點支持重大制造業項目的用地。強化人才激勵措施,探索股權配給、期權激勵、職稱評定、成果獎勵、知識產權入股等創新措施,努力形成人才與資本、技術與貢獻相結合的分配導向。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經信委 | 協辦: | |
答復日期: | 2016-04-07 | |||
答復內容: | 已解決或正在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