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民主建國會通州支部 | 建議/提案號: | 025 | |
標題: | 關于抓住機遇積極作為,推進我區農產品接軌上海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上海是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大市場,也是我區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主銷區。跨江融合、接軌上海,努力建設上海“北大門”,是省委、省政府對南通發展的最新定位,也是我區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區應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資源豐富的生態優勢、尊師重教的人文優勢和特色鮮明的市場優勢,抓住機遇,積極作為,推進我區農產品有效接軌上海。 一、我區農產品接軌上海的劣勢 1.知名品牌稀少,在滬市場占有率較低。我區農產品在上海有一定知名度,如江蘇景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打響“景瑞”蔬菜品牌,產品進駐上海300多家超市,在上海大潤發、沃爾瑪、易初蓮花、家樂福等大型超市、大賣場設立了銷售專柜,實現了通州基地與上海超市的有效對接。“景瑞牌”蔬菜更是連續10年成為最受上海市民歡迎的品牌。但除此之外,我區能叫響的農產品品牌寥寥無幾。就整體而言,我區農產品供給不均衡,核心競爭力薄弱,在上海市場占有率較低,品質和規模都有待提高。 2.土地零星分散,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我區土地面積廣闊,全區耕地面積約79萬畝,但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且不能連片。隨著土地流轉的快速推進以及高效設施農業的大力發展,我區農田零星分散的局面有所改變。由于傳統觀念制約,農民對土地流轉心存顧慮,尤其是長期流轉的意愿不強,農戶分散、粗放種養所占比重較大,農業規模化生產程度不高,產業化經營層次較低,還無法適應大市場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3.科技投入不足,農產品附加值比較低。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但目前我區關于產業發展的實用型科技引導和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科技惠農力度不夠,農技化水平提高不快,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速度慢、檔次不高。農產品加工僅限于以產品分割、清洗、包裝、冷藏為主的初加工,處于產業鏈低端,農產品附加值較低。 4.銷售模式傳統,農產品抗風險能力差。我區重視農產品在滬銷售,并在對滬營銷上取得一些成績。如一些規模蔬菜基地與“上蔬集團”旗下的江橋市場、江陽市場建立了銷售渠道;一些加工企業在上海建立了貿易公司、銷售門店;一些小雜糧加工作坊在上海市場設立了銷售商鋪;一些專業合作社、經紀人與駐滬經營主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但整體而言,我區農產品的銷售模式較為傳統,存在專業化、企業化營銷和配送少,農產品直銷上海比例低,抗風險能力差,營銷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 二、推進我區農產品接軌上海的建議 1.加快品種更新,培育特色農產品。一是啟動種子工程。與包括上海在內的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建立廣泛的協作關系,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大力發展名特新稀品種,加速農產品品種的更新換代。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鼓勵農戶應用新品種、新材料、新技術,提高良種覆蓋率。三是保護培育特色農產品。我區現有景瑞蔬菜、銀河面粉、新中乳腐和西亭脆餅等特色農產品,在對其進行保護和發展的前提下,要大力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稻米、特色畜禽、特種水產等研發,合理利用地方資源,努力培育出更多具有特色的優質農產品。 2.嚴抓質量安全,打造農產品品牌。一是發展生產基地。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和防治方法,發展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采用“優良品種+無公害飼料”,為上海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二是加強質量監管。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質量控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追溯信息遠程管理和通查通識,確保“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加大農產品質量檢測力度,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和屬地責任,各鄉鎮建設標準檢測室,更新儀器設備,配備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員,為市民餐桌提供安全保障。三是鼓勵產品認證。響應農業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發展戰略,鼓勵并組織企業開展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認證、認定申報工作。加大農產品品牌的創建力度,發展適銷對路的“一村一品”,在上海市場叫響“產地通州”。 3.發展規模生產,提高農產品產能。一是健全土地流轉制度。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優質稻米基地、雙低油基地和省“菜籃子”工程萬畝蔬菜基地,不斷提高農業規模化生產水平。二是培育新型農業主體。鼓勵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模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實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快速聚集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統一規范管理,通過現代農業園區這一載體,使農產品生產規模再上一個新臺階。四是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加快糧食作物優良品種的研制開發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不斷提高糧食增產的科技貢獻率,用科技手段挖掘糧食單產潛力,確保糧食穩產高產,提高我區農產品供滬能力。 4.促進精深加工,提升接軌上海層次。一是大力建設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圍繞我省提出的“有健全的組織機構、有科學的發展規劃、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有靈活的運行機制、有較強的產品競爭力、有良好的發展基礎”的“六個有”標準,引導資金、項目、政策等要素向集中區集聚,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二是拓寬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抓住全面對接上海的有利時機,不斷放大品牌效應,延伸產業鏈條,建立起符合上海市場要求的加工與消費之間的新關系。三是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農產品冷鏈、倉儲、初加工等設施建設,推廣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用技術,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不斷提升我區農產品接軌上海的層次。 5.培育營銷主體,創新入滬銷售模式。一是培養壯大營銷隊伍。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企業來培育市場營銷主體,以上海市場為目標,與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賣場、大型企事業集團建立供銷關系,在上海開農產品直營店,形成多層次的立體銷售網絡;同時,培訓農民經紀人,進行資格認證,幫助他們掌握現代營銷技巧。二是創新銷售模式。瞄準上海集團消費,主動與上海大型企業、高校的后勤服務中心、餐飲服務集團掛鉤聯系,建立穩定的農副產品購銷合作關系;瞄準超市等銷售市場中的新生力量,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直銷平臺,借助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等新興模式推動產銷一體化;瞄準上海農副產品市場集散功能這個“窗口”,借船出海、借力登高,開設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建立農業信息共享平臺,讓我區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走出國門。 6.注重科技惠農,提升農技水平。一是加強與上海農業科研院所的溝通合作。邀請專家與鄉鎮聯合開展科技助農行動,讓上海的先進科技有效對接我區區情,建設農技示范田,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使農業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生產力。二是推進農業大數據建設。在“互聯網+農業”背景下,整合已有信息和平臺資源,大力建設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提升農業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探索科技惠農新模式。利用大數據平臺,整合社區資源,通過“說寫演教”四步圖讓農民用簡易的方法掌握復雜的農業技術。 當前,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我們要抓住戰略機遇,主動對接上海,適應市場需求,將我區建成上海“米袋子”、“菜籃子”基地,不斷提高我區農產品在上海的市場份額,并充分利用上海農產品市場的集散功能,把我區農產品推向華東各省市,使我區走上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現代農業之路。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農委 | 協辦: | 商務局 |
答復日期: | 2018-04-12 | |||
答復內容: | 民主建國會通州支部: 現對你們提出的《關于抓住機遇積極作為,推進我區農產品接軌上海的建議》答復如下: 今年以來,我區成立農業對接上海工作小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各項對接上海活動。主要對接上海市及有關區農業、招商部門;對接上海的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對接上海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對接國外農業住滬相關機構。4月26日,我區景瑞農業、南通洲際綠博園等19家農業企業前往上海參加南通農產品(上海)展示展銷會,推介我區優質農產品和休閑觀光農業。下一步重點工作: 1、繼續深入對接服務上海。繼續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有針對性的開展農業招商,強化時效實效;推進以商引商,繼續組織區內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如景瑞農業、雙和食品等企業正常開展經常性對接活動,充分依托龍頭企業的資源和人脈優勢,在上海地區開展以商引商,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新的農業龍頭企業,推進我區現代農業發展。 2、組織開展兩次規模較大的對接活動。8-9月,擬組織30家通州農業企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等業主前往上海,參觀考察上海相關農貿市場,組織與上海農貿批發市場做好洽談。提高通州農產品的知名度,拓展通州農產品在上海市場銷售渠道。 10-11月份,組織通州新型經營主體參加省農洽會、全國農產品交易會、江蘇名特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等。通過參會,宣傳推介通州地方農產品,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農產品的效益,放大本地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同時,鼓勵和扶持農業經營主體以上海市場為目標,與批發市場、專業市場、超市、賣場、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供銷合作關系,在上海設立貿易公司、門店、商鋪,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立體的銷售網絡。 3、練好內功,為接軌上海奠定基礎。一是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強通州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形成通州優質稻米基地、雙低油基地和省 “菜籃子”工程萬畝蔬菜基地。加強上海市民消費習慣的研究,圍繞市民需求,建設特色化生產基地。重點發展蔬果基地、水生蔬菜基地、山羊養殖基地、三黃雞養殖基地、長江魚蝦養殖基地,進一步提高基地產能,滿足上海市場多樣化需求。二是創建農產品品牌,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進一步創建農產品品牌,發展適銷對路的“一村一品”,實現農產品品質與規模有同步提升。借鑒景瑞公司的做法,開展商標注冊和地方特色農產品認定,以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吸引上海市民的購買欲;大力發展以產品分割、清洗、包裝、冷藏為主的農產品初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三是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產業。通州圍繞一產發展三產,先后開發建設了開沙島休閑農業集聚區、石港漁灣水道生態休閑景區和南通金土地生態園、十總白鷺湖莊園、南通綠博園等休閑農業園區,吸引了大批的上海市民前來休閑旅游。今年將加快萬頃良田區域鮮花小鎮開發建設,將進鮮港鄉村旅游集聚區建成通州城東生態新景區,以南通綠博園為基礎,建設“夢幻生態小鎮”,形成區域性的生態休閑區,讓上海市民能夠在走向通州的過程中,了解通州,擴大交流,促進本地產品的消費。 4、推動知名電商平臺與我區開展農業互惠合作。主動在上海地區宣傳推介通州品牌農產品,提升市場知名度,擴大線上銷售份額。加強與供銷系統通農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平臺、江蘇本鄉本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郵政系統“郵樂網”、“村郵站”對接,引導全區各級各類電子商務平臺充分實現資源整合,同時尋求與上海農產品電商類企業之間的合作,如上海大宗農產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上海菜管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 5、完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依托通州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強冷鏈物流及倉儲體系建設,滿足農產品電商對農產品鮮活運輸保障的需求。通過財政引導,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共同參與,在上海建設一批區域性冷庫和配送中心,推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資源共建共享,也可以與上海當地的區域性冷庫和配送中心合作,打通農產品物流“最后一公里”。 6、推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一是進一步優化布局,以東部片區建設為主體,加快統籌規劃。二是完善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和獎勵政策,推進集中區建設。三是圍區域特色產品精準招引加工項目,突出農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農村政策的引領作用。 南通市通州區農業委員會 2018年6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