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建議/提案號: 043
    標題: 關于扎實開展“263”專項行動,把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引向深入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近年來,我區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基礎地位不動搖,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的同時,生態環境實現了明顯改善。與此同時,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依然突出,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與當前生態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為切實解決這些突出環境問題,我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263”專項行動為抓手,著力補齊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生態短板,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有力推動了我區生態和諧宜居區建設。

    一、扎實開展“263”專項行動的重要意義

    1.開展“263”專項行動是加快區域綠色發展的迫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論斷,強調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兩減”就是要以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和減少落后化工產能為重點,從源頭上為生態環境減負,拓展環境容量。我區沒有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小而散,工藝落后,且很多企業位處生態紅線范圍內,環境保護不達標,歷史欠賬多,關停工作迫在眉睫。到2016年底,我區仍有約700臺在冊10蒸噸/時以下燃煤小鍋爐停用或在用,整治任務艱巨。誰先淘汰落后污染企業,誰就能騰出足夠的發展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263”行動正是契合了綠色發展的迫切要求。

    2、開展“263”專項行動是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有效抓手。近年來,我區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較大的短板,2016年度PM2.5平均濃度45μg/m3,距離國家二級標準還有較大差距,二氧化氮、臭氧指標呈上升趨勢;市控考核以上水環境質量達標率仍偏低(2016年度水環境質量考核位于南通市九縣、市、區第7位)。水環境污染老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矛盾又凸顯出來,主要表現為南部地區以工業污染為主,而過去一直認為水環境質量較好的北部地區,水環境污染也非常突出,以生活污染、畜禽養殖和種植業等農業面源污染為主(超標的污染物為總磷和氨氮),涉及面廣,治理難度大、成本高,修復周期長。因此,我們要以“263”行動為抓手,以堅定決心向環境問題“宣戰”,采取一系列過硬舉措,全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確保實現全區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3.開展“263”專項行動是落實環境管理責任的現實需要。要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必須把思想認識和責任擔當落實到實實在在的行動中。2016年7、8月間,中央環境保護第三督察組督察江蘇期間,交辦我區28起信訪件涉及的具體問題,去年,省環保督察組又交辦了78起環境信訪問題,這些問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已經掌握、群眾反復舉報的問題,有些問題總因這樣那樣的困難,遲遲不能解決到位,一拖就是幾年,但是環保督察組來督一督、促一促,這些老大難、硬骨頭就被拿下了。這說明,只要我們認識到位、決心到位、行動到位,就沒有翻不過的坎、攻不下的城,就能切切實實完成上級部署的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各項任務。

    二、扎實開展“263”專項行動的對策建議

    1.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行更為嚴格的總量控制。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從“三去一降一補”的總體要求來看,我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步伐應該邁得更大。一方面要抓好去產能。近兩年,我區加大了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取締了一批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小染色、小塑料、小煉油等土作坊,關閉了所有電鍍生產線和磚瓦生產企業,對污染治理、環境質量改善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我們也感到,各部門對小化工、小鑄造、小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的執法力度還不大;張芝山地區鋼絲繩行業板塊的產業規劃尚不明朗;關停、轉移化工企業壓力與其他縣市區相比,顯得十分繁重。要加快淘汰這些落后產能,該關閉的堅決關閉,該轉型的堅決轉型。另一方面要優化產業布局。要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體系,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特色高效農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切實減輕環境壓力。

    2.聚焦攻難點、樹亮點,開展更為精準的污染治理。要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必須標本兼治、精準發力,瞄準治污的關鍵點、要害處。一要優化空氣質量。深入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抓好工業廢氣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機動車尾氣減排、揚塵污染控制、秸稈禁燒等工作,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預警預報。持續改善大氣環境,確保PM2.5年濃度進一步下降,空氣優良率保持在74%以上。二要提升水環境質量。扎實推進水環境污染治理計劃,必須把護水治水興水作為我區生態環保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落實好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加大地表水污染綜合治理,科學構建地下水污染防治機制,全力涵養和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提高運行負荷;下大力氣整治黑臭水體,從根源深挖、阻斷黑臭的源頭,綜合施策,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水體的改善。三要啟動土壤污染治理。按要求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推進工業污染地塊的污染防治。切實推進生活垃圾治理,擴大小區垃圾分類試點,盡快早日覆蓋全區。加快推進餐廚垃圾和建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探索建立垃圾專項分流收運體系。加快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鞏固禁養區畜禽養殖場(小區)的關閉、搬遷工作成果。四要保障危廢管理環境安全。因地制宜推進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處置項目建設,確保危廢處置安全,強化對產廢單位的全過程管控。

    3.堅持優機制、重創新,探索更為科學的管控手段。我區是典型的平原地帶,有著較為優越的開發條件,但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已逼近上限。一要優化生態功能布局。構筑“水韻通州”、“綠滿通州”、“暢游通州”三大品牌,建設環南通主城區綠色生態門戶和自然屏障。推進產業集聚和“沿江、沿通道、沿重要節點”差異化空間布局,促進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經濟產業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紅線制度,牢牢守住生態紅線不低于國土面積20%這條基本標準。二要嚴格生態管控要求。嚴格源頭保護制度,健全生態紅線管控機制、化工產業正負面清單、資源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等。要堅持“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推行區內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在通呂運河、通啟河、九圩港等重點河流沿線鎮(區、園、街道)設立水質監測點,開展水環境生態補償監測,嚴格兌現獎懲措施,并以此為抓手,促進基層落實屬地管理、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三要全力推進“三河三行業”綜合整治。緊緊圍繞綜合整治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有力有序解決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突出環境問題,對沿河排口、岸線占用情況進行多輪排查,列出問題清單、項目清單和責任清單,排出整治項目,實施“掛圖作戰、銷號管理”,大力促進河岸共治,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綜上所述,全區上下務必下定決心,明確目標任務,強化政策措施,把“263”專項行動抓出成效,打贏這場環境綜合整治的攻堅戰,走穩、走實綠色發展之路。

    承辦單位: 主辦: 環保局 協辦: 發改委、住建局、農委、水利局、城管局
    答復日期: 2018-04-18
    答復內容:

    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貴委提出的“關于扎實開展“263”專項行動,把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引向深入的建議”的提案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從根本上為生態環境減負。

    (一)優化空間格局。堅持空間管控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大力推行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多規合一”。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形成科學合理、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控制開發強度,著力提高開發水平,堅決守住開發強度的警戒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完善監管考核和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辦法,限期關閉(搬遷)紅線區域內的違法違規項目。

    (二)優化能源結構。嚴格落實煤炭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大幅削減非電行業煤炭用量,對所有新、改、擴建耗煤項目一律實行減量或等量替代。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積極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

    (三)優化產業布局。認真落實《南通市通州區“三河三行業”整治總體方案》,按照關停一批、轉移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的原則,大幅淘汰印染、鋼絲繩、化工“三行業”落后產能,“三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按照轉型發展、產業升級的要求,以高端紡織、電子信息為重點支柱產業,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為重點新興產業,以及符合產業發展導向、有利于發揮自身優勢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大力發展紡織新材料、高性能金屬和非金屬新材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特種功能材料等。支持通州特色環保裝備產品研發和生產,著力培育特色環保產業基地,推進環保服務業發展。

    二、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認真落實省、市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行動計劃”,有效提升污染治理的科學性和精準度,切實改善環境質量。

    (一)打好藍天保衛戰。一是開展煤炭減控專項治理。大力壓減煤炭消耗總量,確保完成市下達控制目標。加強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建設與管理,按要求分類推進燃煤鍋爐整治。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嚴禁新建、改建、擴建燃煤設施,已有的高污染燃料設施,限期改用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未按期完成整改的依法淘汰。2018年淘汰20蒸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2019年淘汰35蒸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有序推進新能源與清潔能源替代,加快實施天然氣管道工程和華電熱電蒸汽管道配套工程。到2019年,全區基本實現天然氣管道全覆蓋,天然氣利用規模達到1.3億立方米;到2020年,全區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萬千瓦;每年完成太陽能光熱利用面積40萬平方米。二是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治理。建立覆蓋重點生產建設場所的揚塵在線監控體系,全面加強建筑工地、市政工程、物料堆場、道路交通、港口碼頭的揚塵治理。推行“綠色施工”,完善揚塵控制責任制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建筑工程硬質圍擋、裸土覆蓋、施工路面硬化、道路灑水、車輛沖洗、場地綠化等6個100%抑塵措施。加強道路交通及重點地塊揚塵污染防治,加大道路運輸揚塵控制,增加機掃車輛、灑水車等設備投入,提升道路清潔能力;強化監管責任,對收儲地塊、征拆地塊、渣土臨時堆存地塊落實防塵措施。強化“三場一站”揚塵治理,強化交通、水利工程及碼頭揚塵污染防治,大型煤堆、料堆實現封閉儲存或建設防風抑塵設施。三是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專項治理。建立健全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防治管理體系,實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減排,2020年排放總量較“十二五”期末下降21%以上。加強動態監測,以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物為主要控制對象,認真開展涉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的企業排查、分類和清理,建立排放動態清單,深化源頭解析,實施源頭防控、分業施策。推進分類治理,提高建設項目準入門檻,嚴格控制新增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加快推進化工、包裝印刷、家具制造、工業涂裝等重點行業綜合治理,有序開展機動車維修業、建筑裝飾、干洗等生活源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清潔原料替代。發展綠色交通,統籌推進機動車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治理,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城市建成區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燃油達到國Ⅲ及以上標準;加強船舶大氣污染防治,全面開展碼頭油氣回收工作,推進岸電設施建設。強化餐飲油煙治理,開展餐飲企業油煙凈化治理,配套建設治理設施;嚴控餐飲業準入,不符合規劃選址要求的,一律不得新擴改建,不得露天燒烤;到2020年,餐飲業油煙排放量大幅降低。

    (二)深入推進水污染防治。一是開展區域水環境專項治理,進一步落實“河長制”“斷面長制”,以“三河”整治為重點,實施“拆、封、建、轉、清、暢、管、綠”八大工程,深入推進河岸共治。實行沿河“五亂”重點整治,對河道管理范圍內亂設排口、亂搭違章、亂養畜禽、亂停船舶、亂倒垃圾等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推進重點流域的專項整治,對長江、通啟、通呂、九圩港等流域通州段河道,提升整治標準,開展綠色水岸建設,固土護坡、涵養水源、凈化水質,深入推進水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生態河湖行動計劃,開展生態河湖治理活動示范樣板工程,實行項目化推進、清單式管理,實現全區河長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全面提升;2018年疏浚鄉級河道4條(段)、村級河道41條(段)、溝塘208處、疏浚總土方量97萬方。突出抓好重點斷面整治,按照流域治理理念,滾動編制水質未達標斷面的達標整治方案,實施一批重點工程,落實責任,強化措施,明確達標時限,全區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到目標要求。強化水資源管理,加快重點示范水生態工程建設,強化水系連通、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節水減排等任務落實;抓好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和納污總量的控制,加快推進水功能區達標建設;規范入河排污口設置,強化過程監管,2018年實現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監測全覆蓋;加強港口碼頭和船舶污染防治,防止污水污物直接排河排江。加大生態補水力度,科學實施引江調水,增強內河的水體流動性,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加大河道保潔力度,完善長效管理制度,對6條一級河道,23條二級河道,16條(段)通航三級河道,實行市場化、機械化全覆蓋長效保潔。二是開展養殖業專項治理,調整優化養殖產業區域布局,構建養殖污染治理長效管理機制。加強源頭管控,落實“種養結合、以地定畜”要求,科學規劃布局畜禽養殖與水產養殖業,合理確定養殖區域、養殖種類、養殖規模及總量。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鞏固禁養區養殖整治成果,確保做到應關盡關、應拆盡拆;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污染防治設施建設,打通畜禽糞污還田利用通道,2018年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治理率達到75%,2020年治理率提升到90%。推進非規模養殖場(戶)污染治理,開展小型分散養殖擴面整治,將省定治理規模標準由200頭(豬當量)向100頭延伸,堅決杜絕畜禽糞污直排河道;建設面向小散養殖場(戶)畜禽糞污專業化收運體系、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與集中處理中心。加強水產養殖污染治理,鼓勵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業化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方式,探索建立水產養殖污水排放標準,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開展南美白對蝦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取締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海水養殖的養殖場(戶)。

    (三)全面啟動土壤污染治理。一是開展工業固廢及污染場地專項治理。深化固廢規范化管理,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99%以上,危廢處置利用率98%以上;加快土壤污染治理,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規范處置固體廢物,削減存量,2018年基本完成歷史庫存危廢消減,2019年實現產廢、處廢基本平衡,危廢產生量500噸/年以上企業強制性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嚴控增量,落實固體廢物產生量限制性指標要求;指導企業做好固廢跨省、市轉移,督促現有企業固廢產生量只降不增;強化進口固廢監管,堅決防止洋垃圾入境。有序開展污染場地修復,以化工、電鍍、鋼絲繩、印染等退出地塊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加強風險管控;穩步實施治理修復,確保土壤環境質量達到開發利用要求。二是開展垃圾專項治理,以垃圾分類管理和綜合治理為主線,全面提升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水平。加快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按照“3+5+X”分類模式,鞏固城區試點工作成效,擴大分類試點范圍;新擴改建的住宅工程配套建設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引入第三方企業參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建立完善鎮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強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配套,合理配備保潔員;對蔬菜大棚等設施農業產生的有機易腐垃圾就地生態化處置。全面提升垃圾收運管理水平,按需增加垃圾分類收運設施、設備,加強運輸車輛規范化改造,增配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車輛;加強裝潢垃圾、建筑渣土等各類建筑垃圾運輸管理;加強餐廚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完善餐廚廢棄物管理機制,健全餐廚廢棄物規范化管理制度標準體系,建立餐廚廢棄物專管體系和專管隊伍。提高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水平,推進城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促進可回收垃圾收運處理與再生資源利用“兩網融合”;規范汽車拆解等城市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建設和運營,推進電子垃圾專項分流處置,規范處置廢舊織物及其它有害垃圾。

    三、進一步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促進環境守法成為常態。

    (一)落實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進一步細化網格監管方案,落實定期巡查、問題查處、溝通反饋、監督考評機制,確保日常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真正把“環境監管網”織牢織密。對污染舉報居高不下、發生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情形的,嚴肅追究網格責任人責任,倒逼責任落實。

    (二)完善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進一步規范環境違法案件移送受理程序,提高偵辦、鑒定、起訴、判決效率,依法從快從嚴從重打擊環境犯罪行為。鼓勵環境公益訴訟,設立公益訴訟基金,堅決維護公眾合法環境權益。

    (三)加大環境違法行為聯合懲戒力度。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體系,通過限制市場準入、限制融資行為、停止政府優惠政策、執行懲罰性水價電價等懲戒措施,進一步提高排污單位及其法人的環境違法成本。

    (四)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依據《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江蘇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對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未能正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和責任的,實施追責機制。

    感謝貴委對環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南通市通州區環境保護局

    201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