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朱鑫濤、吉慧明 建議/提案號: 012
    標題: 關于扎實推進老有所養,關愛農村空巢老人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極大改善。但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日趨嚴峻和農村外出勞動大軍的日益增長,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由于經常蝸居在家,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出現了許多生理和心理疾病,這不僅影響了老人的生活質量,也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在我們通州243個村居,粗略估算“空巢”老人也有幾千人,他們不同程度面臨的問題,有待社會來共同解決。

    一、 “空巢”老人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生活上缺乏照顧。留守老人們經濟上依賴子女供養和社會性救助,相對于老人們日常生活開支﹑人情隨禮、醫療費用等開銷明顯有經濟壓力,也導致他們物質生活水平低質量差。在農村這樣的現狀很普遍,子女常年外出打工,老人們在家生活很隨便,飽一頓餓一頓,沒有生活規律,年紀大了一般都很節儉,不舍得吃好的穿好的,身體每況愈下,生病了不去就醫,想著熬熬就過去了,因為沒人照顧往往發現的時候就成了重病患者。            2.心理上缺少關愛。物資生活的不充實,以及對在外務工子女的擔憂,使老人們更易孤獨焦慮和抑郁。如果你去農村,你會發現現在很多家庭只剩下老人在家看護庭院,他們常常坐在家門口,用呆滯的目光默默的看著遠方,感覺自己總是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幾乎很少能接到兒女的電話,讓人往往心寒不已。
        3.安全上缺少保障。很多老人年紀大了以后,身體的毛病越來越多,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有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等等。疾病給他們的晚年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由于反應遲鈍,騎電瓶車、下地干活甚至走路都容易發生意外,一旦出事便臥床不起或者中風,在沒有親人在身邊的情況下顯得很無助。
        二、如何關愛“空巢”老人的措施及建議
        老有所養即人們進入老年后,不能自己解決生活問題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家庭贍養、社會的關愛。在人們進入老齡階段、喪失勞動能力或者超過退休年齡而無法工作的時候,能順利度過晚年。如今養老特別是農村養老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如今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政府發放養老金,80歲以上老人可以領取尊老金,但金額不能和城區的老人相提并論,建議農村老人的養老金逐年提高,與城市不斷縮小差距,使生活上不在捉襟見肘。同時,加強鄉鎮醫院和鄉村衛生室的建設,提高基層醫療水平。進一步促進農村合作醫療發展 ,提高住院門診的醫藥費報銷比例。改善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為老人們構建多種交流﹑活動和娛樂的平臺。深化推進村居居家養老中心建設,如今居家養老中心名存實亡,沒有真正的發揮效益,建議政府加大投資力度或者引入民間資本,建設托老中心、養老院等,將空巢老人集中居住,逐步解決孤獨、沒人照顧的問題。
        2.強化家庭“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家庭子女的學歷、素質、經濟條件多少關系著空巢老人的幸福指數,如果子女孝順,堅持“百善孝為先”的理念,待老人好,時常陪同在老人身邊,或者把老人接到身邊居住,就會給老人的晚年生活帶來益處。建議政府要注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學生“小手拉大手”的傳遞宣傳的方式教育好爺爺、兒子、孫子三代人,同時在村居層面開設“道德講堂”,讓村居的老教師、老干部充當道德的傳播者,弘揚社會正能量,強化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減少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
        3.發揮社會團體的引領作用。針對農村老人們多開展身心保健方面的培訓,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向上﹑開放樂觀的生活態度。在關注空巢老人的問題上,應該說城區更加有經驗、有條件為空巢老人服務,農村的老人要得到這樣的優質服務簡直不敢想象。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將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的優勢,逐步將志愿服務納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機制。隨著政府對志愿服務工作越來越重視,志愿服務不斷深入人心,社會團體組織志愿者,到農村走村串戶,噓寒問暖,定期與空巢老人溝通交流,同時開展一些戶外活動,外出郊游、垂釣等休閑活動,讓老人的心情開朗,達到關愛的目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實“空巢”老人也是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以志愿服務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治理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體現。
        對空巢老人的關愛行動,是一項系統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引入政府、家庭、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只有相互配合,協調關注才能徹底解決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為全面決勝小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并案提案人:朱鑫濤、吉慧明

    承辦單位: 主辦: 民政局 協辦: 文明辦
    答復日期: 2018-06-27
    答復內容:

    朱鑫濤、吉慧明委員:

    您倆提出關于扎實推進老有所養,關愛農村空巢老人的建議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我區農村空巢老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從生活有無經濟來源的角度,分類厘清農村空巢(獨居)老人。                                    (1)政府兜底供養的農村特困“五保”孤獨老人。據統計:2018年4月全區特困集中、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老人3423人,其中,特困集中供養985人,政府安排在各鎮(街道)敬老院入住。整體狀況是年齡較大,65%以上不能和不會自理生活,35%的疾病纏身,失能、失智的占少數;特困分散供養2438人,其個人不自愿申請入住敬老院,自行選擇獨自居住,他們每月靠政府補助750元,其中鎮(街道)醫療統籌110元/月,自行可支配640元維持生計,待年老多病可轉入敬老院供養,特困集中老人在敬老院其吃、穿、住、醫、葬政府統包,亦無憂患。

    (2)有經濟來源的農村空巢老人。有經濟來源的農村空巢老人,一類是年輕點或身體尚硬朗的群體,生活得較有品質,有的選擇消費外出旅游,有的參加著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還有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國家和社會發揮余熱等等;另一類是年齡大點,身體跟不上了或積勞成疾的孤獨老人,他們大都選擇了進入機構養老,據統計,全區民辦注冊的養老機構8家,公建民營1家,就有1059人已入住。

    (3)經濟困難的農村失獨家庭空巢老人。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積極踐行者,對降低人口出生率、抑制人口過快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失獨家庭的出現是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可以說是政策所迫、意外所致、生理所限。幫助失獨家庭解決生活困難,化解心理障礙,既需要有國家政策法規的保障、政府的幫助,還需要全社會的關愛。①經濟收入偏低。據調查,2017年底,我區失獨家庭有2230人,有一半以上的失獨家庭收入達不到當地的平均水平。他們生活依賴于計劃生育特別扶助金、政府救助(城鄉低保、五保供給)等方面來維持基本的生活。②精神創傷極大。失獨家庭的精神創傷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源于內在創傷。在經歷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后,失獨老人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心理變得脆弱和敏感,容易陷入精神抑郁,甚至導致更加嚴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來源于外來創傷。一些人把失獨者視為不祥之人,他們所給的東西也被視為不祥之物,這種來自社會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無疑更刺痛了失獨老人的心。因此,相對于物質幫扶而言,失獨老人的精神慰藉更為迫在眉睫。③養老就醫極難。據調查顯示,失獨家庭普遍存在患病率較高、生活資源缺乏、養老困難等特點。“他們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如何養老就醫就是他們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4)介于既無生活經濟來源且又不屬于政府兜底供養的農村空巢老人。這部分群體占整個空巢老人群體比例較高,80%以上的老年人仍支撐脆弱的身軀在勞作,20%的因病、殘疾等,可以說他們是低保或低收入戶邊緣的老人,這部分老人生活顯得更加的艱難。

    (5)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及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落實,增加了農村老人的收入。我省對無固定收入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發放135元/月基礎養老金;對實行計劃生育后的老人發放計劃生育扶助金;我區對80周歲、90周歲、10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每月分別發放60元、100元、300元的高齡補貼;再就是老人的土地,現在農村的土地可以進行流轉,老人們自己沒有能力種植之后,可以把土地承包給別人,這樣也會有一個固定的收入。

    (6)空巢老人生活缺乏照顧、心理上缺少關愛、安全上缺少保障。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有些空巢老人還承擔著撫育孫輩和農務等繁重的勞動,經濟上不寬裕,生活上沒規律,生了病不去醫以及二位委員所提到的相關意見,結合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二、今后對農村空巢老人老有所養老的打算

    1、建立健全轄區內老年人數據臺賬(卡)。(1)采集轄性區內老年人數據,建立信息數據庫,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擴展信息分類管理,尤其是對孤寡(空巢、失獨)老人實行單列。(2)按季度刷新,實行動態管理并上門核查核實信息。(3)對轄區內老弱病殘、特別是孤獨(空巢、失獨)老人一定要落實專人監護,隨時掌握空巢、失獨家庭老人的動態。

    2、全面推動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正常運行。(1)配置崗位人員,落實人員經費并列入財政預算。按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的標準,落實崗位人員的配置,安排其人頭經費,并將其列入財政預算是長期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之根本,也是步入老齡型社會的必然要求。(2)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宣傳工作。大力宣傳社區(村、居)居家養老是老年人休閑喘息、精神慰藉、體育健身、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助餐配餐以及日間照料的場所,把老年人引導進來,讓老年人逐步形成習慣,真正讓老年人獲得質感、達到老有所安效果。(3)努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智能化“一鍵通”)制度。倡導文明的“一幫一”、“多幫一”和“鄰里關懷”的文明風尚。對特殊困難的老年人,特別是困難的孤寡(空巢、失獨)老人,社區(村、居)要安排責任心強的人員實行“一對一”政府購買服務和照料制度,主城區街道實行智慧養老“一鍵通”服務,做到為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年人養老服務要遍地開花,不留死角和后患,并定期對服務的質量和服務的效果進行評價評估。

    3、發揮老齡委各成員單位、其他社會組織的職能作用(1)充分發揮老齡委各成員單位的作用。發揮老齡委各成員單位政府的職能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涉老服務項目,特別是在“敬老月”期間通過上門慰問、陪聊、服務需求、醫療保健等活動,讓老年人特別是孤寡老人有獲得感,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2)動員全社會關愛老年人。發揮老年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全方位的為老年人開展活動。發揮基層社會組織作用,通過企業捐贈、動員家鄉成功人士回報家鄉,為老年人辦好事、實事,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更有尊嚴。

    4、建立空巢老人不可抗力和重大疾病的舉措。(1)建立應急機制。空巢老人在遇到發生自然災害、不可抗力以及危及生命安全財產損失等情況時,社區(村、居)干部第一時間要做出反應,迅速妥善地應急處理,安排好孤寡(空巢、失獨)老人,幫助和解決他們基本生活需要,迅速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發生意外傷害要迅速及時地得到救治,同時大力宣傳和發動老年人參加意外傷害綜合保險,把老年人容易發生意外傷害的風險進行轉嫁。(2)加強對空巢老人自我防患意識宣傳。社會(村、居)平時要多與孤獨老人進行溝通,定期上門服務,雪中送炭、問寒問暖、情感傳遞,向孤獨老人宣傳各種自我保護的常識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措施,增強孤獨老人的防患意識和抵御外部干擾的能力,從而讓孤獨老人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最后,感謝二位對我區農村空巢老人關心和支持!

    南通市通州區民政局

    2018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