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吳旭 | 建議/提案號: | 224 | |
標題: | 關于促進鄉村非遺賦能農文商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鄉村非遺同鄉村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脈聯系。通州區非遺文化植根于江海大地,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屬性和鮮明的文化特色,連接著當地民眾的生活與記憶,體現了當地民眾的智慧。自2005年5月起,我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非遣項目的普查、申報、保護、傳承和創新方面做了大量卓越有效的工作。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文廣旅局 | 協辦: | |
答復日期: | 2024-06-17 | |||
答復內容: | 吳旭委員: 您所提的《關于促進鄉村非遺賦能農文商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建議》收悉,現提出如下答復: 鄉村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凝聚著數千年鄉土文化的精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近幾年,為保護傳承并開發利用好非遺資源,我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組織“金種子”送藝培訓和“星星點燈”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積極開展非遺、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實驗小學設立“非遺工坊”,成立“通州區少兒曲藝研創中心”,在南山湖小學開設國家級非遺“童子戲”課堂,加強非遺在少兒群體中的傳承。在新春系列活動、“五一”文旅嘉年華活動、南通州端午節文旅系列活動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邀請通州各地的非遺傳承人組成非遺集市,并且在線上推出紀錄片《江海平原千古風》和《長歌南布州》,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南通州的非遺“走出去”。 為了持續推進鄉村非遺與農文商旅的融合,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挖掘鄉村非遺文脈價值。積極挖掘并申報非遺項目和非遺工坊,充分發揮非遺相關專項資金等政策、項目的引導扶持,加大政府對鄉村非遺項目的支持力度,為木板年畫、棕編、鉤針等藝術的傳承和保護提供制度和經費的保障。 二、加強對鄉村非遺的“靜態保護”和“動態保護”。加強對鄉村非遺資源的發掘整理和保存記錄,以紀錄片、動漫、歌舞表演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優酷、愛奇藝、騰訊等視頻網站和視頻號、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推廣,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讓鄉村非遺與藝術形式、現代生活相結合。 三、加強鄉村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各基層文化館(站)要充分發揮職能,強化對鄉村非遺后備人才的培訓、培養工作。大力推進“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線上非遺課堂”等形式的活動,吸引全民關注與參與。為防止一些傳統手工藝失傳,應努力尋找鄉村非遺傳承人,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和舉辦鄉村非遺培訓班等方式,強化傳承人的“傳幫帶”機制,發揮傳承人的引導、示范、帶領作用,調動包括傳承人在內的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四、推動建設鄉村非遺產業鏈。非遺工坊是非遺賦能鄉村振興以及鄉村非遺活態保護的重要抓手。依托面廣量大、有市場需求的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例如石港腐乳、西亭脆餅等,帶動形成鄉村非遺品牌。借力數字經濟和網絡電商等新發展手段,推動“非遺+電商”的發展,拉近鄉村非遺與消費者的距離,激發傳承人傳承技藝、融入市場的積極性,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內生動力。 南通市通州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2024年6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