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尹金岳 建議/提案號: 219
    標題: 關于推動我區建筑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建筑業是通州支柱產業,但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劇震,疊加疫情影響,將我區建筑業拖入“寒冬”,近10年以來,建筑行業產值利潤率持續在3.5%上下徘徊。2021年,建筑業產值利潤率僅有2.92%,跌破3%,為近十年最低,建筑企業面臨各種挑戰。

    一、通州建筑業現狀

    (一)市場競爭壓力。隨著通州區的經濟不斷發展,建筑業也越來越繁榮。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領域,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許多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進入市場,對民營施工企業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由于其規模較小、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很難與這些強大的對手競爭,導致訂單減少,生存空間變得更為狹窄。

    (二)資金鏈條壓力。民營施工企業一般規模較小,資金鏈條相對脆弱,一旦出現資金短缺就很難維持經營,更別說擴大規模。此外,由于國家對房地產行業進行調控,通州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了低迷期,開發商資金周轉也面臨很大壓力,這將進一步影響到民營施工企業的經營。

    (三)高端人才壓力。建筑行業是一個依賴人力資源的行業,而通州在吸引高端人才和技術工人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建筑行業中,許多崗位都需要高技能人才,但是由于薪酬較低、職業發展空間小等原因,很難吸引到高素質的人才,導致民營施工企業在技術水平上與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存在一定差距,使企業難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四)技術創新壓力。民營施工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由于缺乏研發能力和資金,許多企業一直停留在傳統施工模式上,沒有引進更加先進的施工技術,也沒有獨立開展技術創新。這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難以滿足客戶對高效、安全、環保等方面的需求。

    二、推動我區建筑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面對各種困境,通州建筑業必須不斷轉變思維,面對現實、遠觀未來、重新定位,盡快適應市場發展。

    一是多元化承接項目類型。我區建筑業總產值其中約有90%都是房屋建筑業完成的,涉及橋梁、隧道、建筑安裝和建筑裝飾等產業只占約10%。加大基礎設施類項目承接力度,均衡項目類型占比,削弱房地產行業對施工企業的風險。

    二是嘗試新模式承接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已確定的交通、水利等項目要加快推進,在招投標中對民間投資一視同仁。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碼頭及相關站場、服務設施建設。鼓勵民間投資以城市基礎設施等為重點,通過綜合開發模式參與重點項目建設,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具備一定實力的民營施工企業應嘗試投資類項目及EPC+O、DBFO等運營項目,拓展項目承接方式,豐富企業業務能力。

    三是加強合作與聯盟。民營施工企業可以積極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和聯盟,共同完成大型項目。和本地企業通力合作,優勢互補;與外來央國企合作共贏,共享資源和技術優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四是加強品牌建設和提升技術能力。民營施工企業可以通過加強品牌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樹立企業良好的信譽和口碑。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承接“高、大、難、特”項目的技術能力。積極推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 

    承辦單位: 主辦: 住建局 協辦: 發改委
    答復日期: 2024-05-20
    答復內容:

    尹金岳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提案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在當前宏觀經濟持續下行,我區建筑業將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多重挑戰。同時,我區建筑業仍面臨產業結構以房建施工為主,占比約80%,發展模式陳舊、創新不夠成為制約建筑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結合您提出的寶貴意見,為推進我區建筑業健康發展,將采取以下措施:

    一、堅持結構調整,向高附加值領域進軍

    引導全區建筑企業降低對房地產等傳統市場的依賴度,不斷向基礎設施建設等高附加值領域拓展,形成我區建筑市場多元化發展的格局。一是持續深耕本土市場。繼續搶抓南通和通州本地新一輪發展機遇,全力向南通新機場、北沿江高鐵、通州灣新出??诘葢鹇詿狳c延伸。鼓勵綜合實力強、信用良好的本地建筑業企業獨立或者以“聯合體”方式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搶抓機遇不斷向地鐵、城市高架橋等高附加值建筑領域拓展。二是鞏固擴大外埠市場。利用好國內大循環的市場新格局,進一步做大做強外埠市場規模。以綠色、質量、技術、品牌等優勢資源不斷開拓國內新興市場,以房屋建筑帶動機電安裝、市政配套等專業領域的滲透發展。三是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密切關注海外疫情發展,緊抓“一帶一路”、RCEP、中歐經貿合作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緊跟政府援建項目,加強與國內外優勢企業、知名承包商合作,鞏固拓展東南亞、非洲等傳統區域市場和行業市場,積極開拓發達國家區域市場,有效控制經營風險,穩步提升國際市場份額。

    二、加快建筑產業現代化,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是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結合建筑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抓好落實各項政策落地,持續引導企業加快現代化進程。一是加快推進裝配式建造、數字建造。推動與智能建造協同發展,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管理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慧建造產業體系,鼓勵培育打造智能建造龍頭企業。全面引進建筑高科技,集成應用5G、GIS、物聯網等技術,將BIM+PM+智慧工地等系統融合,逐步推廣數字建造,形成企業的科技優勢。二是積極落實配套政策。針對行業發展需求,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補充意見》,從資質升級、人才培養、創新創優等多維度、全方位提出具體措施,切實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激發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壯大“建筑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聚合優質金融資源,持續助力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落實落細《保障建筑業穩定發展有關措施》,從延遲工期、保證金退還、追加防疫成本等措施入手,切實幫助企業紓困解難,促進建筑業平穩健康發展;根據《通州區建筑企業信用綜合評價辦法》及時開展信用考核活動,進一步規范本區建筑市場秩序,保障工程質量安全,切實提高區內企業承接本地工程的能力。三是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打造與企業自身狀況相匹配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運作和有效制衡,形成出資層、決策層、經營層、監管層四位一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有機整體,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規范經營行為,提高盈利能力。

    三、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進企業資源整合

    引導全區建筑企業加快健全現代化企業制度,同時持續調優產業結構,促進形成大企業做大做強、中小企業做精做專的良好發展生態。一是推進建筑企業現代化。引導全區建筑業企業調整決策思路,精心制訂企業長期發展規劃,充分發揮企業既有的競爭優勢和專業特長,實現平穩增長。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打造與企業自身狀況相匹配的法人治理結構,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大力培育內部股權交易機制,形成股權流動機制和“進得來、退得去”的股權轉換機制,打破一股獨大或“世襲”制,提高企業盈利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二是做精做專中小企業。從工程業績、金融支持等多維度持續扶持裝飾、市政、機電類專業企業做精做專,形成特色明顯的專業格局,打造類似金螳螂、滬寧鋼機等知名企業。支持大中型勞務企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搭建勞務用工信息服務平臺,提供本區企業與央企、國企的信息交流渠道。三是加快企業要素整合。引導全區中小企業加快整合,聚合專業資源進行細化、深化兼并重組,形成產業聯盟或產業集團。以總部經濟為依托,集聚勘察設計、投資開發、設備供應、施工建設、運營等方方面面的要素資源,加快形成 “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 力爭形成更具旗艦規模的大型企業。

    四、突出品牌建設,擴大產業發展影響

    引導支持建筑企業從技術創新、企業文化、質量創優等方面,持續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提升“通州建造”品牌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一是加大創優力度。要樹牢品牌意識,積極推行精益制造,以在建規模工程和當地重點工程項目為載體,積極實施名牌工程戰略,打造出更多的高精尖和地標性建筑,創獲更多的魯班獎,真正做到建一個工程、出一個精品、樹一個形象,全面提升“通州建造”的水平和品質。二是倡導文化建設。要加強建筑企業文化建設,樹立行業文化自信,打造企業文化和產品特色,擴大品牌市場影響。依托全區建筑產業黨委,指導建筑企業加強黨組織建設,以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制度落實、能力提升和工作推進為重點,著力打造服務型黨組織,切實提升建筑企業黨建規范化水平,激活企業發展內驅力,使黨建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推進器”。三是突出科技創新。要提高產業研發投入,引導龍頭骨干企業按照高新技術企業標準,確保研發費用占主營收入3%以上,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建設科技研發與應用技術供給,盡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化核心技術。鼓勵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級、省部級研發專項,主動參與國家級、省級工法、專利技術的研發和標準的制定,增強對產業鏈中最具附加值環節的話語權。

    感謝尹金岳委員對我區建筑業發展的關心、理解和支持。我們將以“店小二”的姿態、“娘家人”的心態,不遺余力地做好全區建筑企業的服務工作,為助推區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南通市通州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4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