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丁健 | 建議/提案號: | 4 | |
標題: | 關于推進傳統紡織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但近年來,一方面,受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結算貨幣匯率貶值等因素影響,我區紡織面料出口有所減少,市場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國內中高端的消費需求仍不能很好地被滿足,我區紡織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就通州而言,盡管“十三五”時期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但仍存在傳統產業規模較大、占比較高、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對此,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技術、模式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邁向高端。 對策及建議: 一、強化財稅支持金融投資力度,精準培育智能制造增長極。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土地、人力資源等政策的協同,研究出臺針對智能制造項目實施企業的惠企政策,從加強金融服務、財稅支持、促進企業技改、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扶持成長型企業和信用體系建設等多方面,提高支持智能制造的精準度和實效性。允許紡織企業以自有不動產、動產以及注冊商標等無形資產進行抵押貸款,不斷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 二、建設柔性化生產組織,推進供應鏈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建議相關部門積極引導紡織產業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朝著個性化、小批量、柔性化、智能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要,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邁向中高端。 三、實施“紡織+互聯網”,構筑智造產業互聯新優勢。“互聯網+”的核心是將互聯網作為創新源動力,實現強大的融合性和可擴展性,其發展趨勢是深度融合互聯網新技術與制造業,優化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投資方式、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等,改造提升制造業。建議相關部門及行業組織積極引導紡織產業以智能制造為中心,引導紡織企業以較低成本融入電商平臺生態系統,補足傳統發展模式的短板,提高線上采購、銷售產品的質量及服務水平,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并嘗試運用互聯網新技術、新平臺打造跨境電商的新渠道,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發改委 | 協辦: | 科學技術局,財政局 稅務局 |
答復日期: | 2021-06-30 | |||
答復內容: | 丁健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推進傳統紡織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培育優勢龍頭企業,加快品牌建設 (一)加快培育優勢龍頭企業。根據南通市“1521”大企業培育計劃,研究制定通州大企業培育行動計劃,重點在培育百億級、五十億級、二十億、十億級企業上實現重大突破。以紡織新材料項目恒科二期、三期實施,打造百億企業,力爭恒科新材料今年超百億。大力培育江華紡織、寶達紡織、大富豪紡織等紡織龍頭企業,推進企業質量、規模、效益同步提升。 (二)加快推動紡織品牌建設。持續推進“一企一標”專項行動,引導紡織企業樹立商標品牌意識,積極申請自主商標;引導優勢企業申請馳名商標認定,實現馳名商標的跨類保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和品牌影響力。 二、聚焦精準招商,做強產業鏈條 (一)聚焦短板環節替換優化開展精準招商。傳統紡織產業的印染環節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業,無水數碼印花技術是對傳統產業的替換升級,有針對性的引進無水數碼印花企業是整個紡織產業轉型關鍵。積極推進先鋒新建特闊公司的高端數碼印花項目建設,并以此為突破口,整合周邊低端小印花企業,打造從紡紗、織布、花型設計、數碼印花一條龍產業鏈,推進紡織整體水平提升和節能減排。學習借鑒海安常安紡織產業園、通州灣示范園紡織產業園發展經驗,加快在通州范圍內規劃規劃布局高端染整產業園,由龍頭企業牽頭園區整體建設、招商和管理,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特色化的高端綠色印染產業園。 (二)優化整體營商環境助力開展精準招商。創新生產保障服務,聯動財政、稅務、審批等部門繼續開展系列暖企活動,推動人才、技術、數字化等各類創新資源向紡織產業鏈聚集,積極鼓勵我區企業家、行業協會、專家學者、群眾等為促進紡織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形成全社會共同優化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 三、加強政策扶持、助力智能改造升級 (一)優化政策扶持。今年我區出臺了《通州區推動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該《政策意見》由培育科技創新企業、深化開放合作創新、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強化平臺載體建設、開展科技金融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科技創新服務7大類20條組成,更加注重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動力。針對紡織行業設備更新頻率快、但投資強度不高的情況,為鼓勵紡織行業加大設備升級的力度,計劃對我區轉型升級的政策進行進一步的調整,下調區級智能化技改補助的投資門檻,提高省市級智能車間的獎勵標準,進一步激發企業設備升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的熱情。 (二)優化人才培育。加強紡織高技能人才培養。完善高技能領軍人才與高層次人才同等享受待遇政策,將各類技能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補貼范圍,讓企業及廣大職工積極參加高技能人才培訓,加快全區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步伐。改變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唯身份、唯論文等傾向,探索由人社局和南通紡織聯合商會一起研究開展南通紡織設計大師的評審,讓市場來檢驗設計者的價值。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結合紡織產業特點,進一步推動通州中專等職業院校與通州紡織商會及紡織龍頭企業合作,優化校園企業、校園工廠、校園工作室等新型教學模式,讓企業的研發者、工程師、高技能人才走上講臺,實現專業教育靈活化、現代化。 (三)優化金融供給。精準服務重特大項目。2020年7月,恒科新材料銀團貸款簽約儀式成功舉行,銀團共同提供35億元的貸款。今后將進一步強化銀企合作,緊緊圍繞紡織重大項目、優勢企業等繼續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優化,支持重特大項目落地落實、建設轉化。健全金融服務體系。推動中投保與紡織企業加強合作,加大江海貸、科創貸、技改貸等政策性業務的宣傳推廣力度,擴大政銀合作覆蓋面,通過財政資金增信,為科技型紡織企業投入提供“無抵押、無擔保、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財政金融信貸產品服務,最大程度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四、創新“互聯網+”模式,拓展紡織發展空間 (一)實施“紡織+互聯網”計劃。引導紡織企業融入電商平臺生態系統,補足傳統發展模式的短板,提高線上采購、銷售產品的質量及服務水平,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進一步推進本地紡織企業信息化建設,擇優紡織龍頭骨干企業,先行紡織領域工業互聯網試點,有效推動紡織供應鏈體系中的設計研發、成品制造、物流配送、金融平臺等各環節的全面創新發展。 (二)探索新型銷售業態。加大在杭州、深圳等地區的跨境電商招商力度,招引有實力的跨境電商第三方服務商入駐,形成頭部效應,培育壯大一批本土跨境電商平臺和企業,最終達到聚集效果。積極發展網絡直播帶貨,開拓銷售渠道,以線上銷售打開消費市場,打響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