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李維 建議/提案號: 2
    標題: 關于聯合培訓西部對口扶貧地區技能人才,解決本地企業招工難問題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近年來,企業用工難、用工荒問題較為突出,這是必須面對的現實。究其原因在于,本地就業人員不足,而且大多不愿做一線工種;外來人員上崗又缺乏技能和文化基礎;企業直接招錄渠道少而且漫無目標。于是,有了從西部對口扶貧地區定招生員開展聯合培訓,以充實本地企業后備用工的提議,但仍需要著力研究進而落實。
      一、可能性分析
      1、本地企業存在現實而且急迫的技能用工需求。
      2、響應國家扶貧攻堅戰略,南通市對口幫扶陜西漢中市,通州區對口幫扶鎮巴縣。如今雖然初步實現了階段性脫貧目標,但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表彰大會上仍然強調,“要保持高昂的攻堅精氣神,確保高質量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力做好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接續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振興”,所以與漢中市的幫扶聯系還會長期,還會深入。
      3、漢中市地處西部欠發達山區,有較豐富的目標新生就業資源,為組織規范的集中技能就業培訓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
      4、兩地政府搓合,協同組織招生,校企合作培訓,協議就業安排。如果促成此舉,即可緩解本地企業用工荒,又能促進技能脫貧,利國利企利民。
      二、對策建議
      1、政府牽頭協調,經過調研,落實到人社部門具體實施。
      2、整合扶貧和技能培訓等方面扶持政策,面向職業學校和學生甚至用工企業,給予財政資金支持。
      3、確定委托本地或生源地職業學校具體承辦,組織招生、培訓、就業。
      4、企業參與,建立政、校、企合作培訓模式,實現多方共贏目的。

    承辦單位: 主辦: 人社局 協辦: 發改委、教體局
    答復日期: 2021-06-25
    答復內容:

    李維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聯合培訓西部對口扶貧地區技能人才,解決本地企業招工難問題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首先,就您對我局就業工作的關心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近年來,我區企業用工難問題較為突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地就業人員明顯不足,由于我區基礎教育水平較高,大部分優秀學生高校畢業后返回家鄉的不多,留在本地就業的不愿做一線工作。二是我區在企業薪資待遇、地理位置、交通便捷度等方面缺乏優勢,吸引力不足。不僅本地大量年輕、高素質就業人口外流,外來務工人員穩定性也不強。三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隨著我區加快構建“3+3+N”產業新體系,企業對勞動者學歷、素質、技能的要求明顯提高,而勞務市場上具有職業技能等級與工作經驗的技能人才需求難以滿足我區企業發展需求。

    為深入推進西部對口扶貧地區技能人才培養,解決本地企業招工難問題,我區采取了以下舉措:

    一、區人社部門主動赴陜西鎮巴與當地人社部門聯合開展技能培訓,主動上門“送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通過歷年對鎮巴的對口幫扶,包括聯合辦學、校企合作招生、組織開展招聘活動等方式,了解到鎮巴新生勞動力學歷較低、技能水平不高、職業素養不足。因此我區精心組織規劃、貫徹落實行動,今年5月赴陜西鎮巴開展技能培訓協作的活動,活動內容涵蓋豐富、緊扣“難點痛點”,主要包含:(一)與鎮巴當地培訓機構聯合辦班,組織技能培訓;(二)與當地人社部門、培訓學校交流座談,了解當地產業特色、培訓需求、就業方向等;(三)走訪通州援建的社區工廠,了解當地產業特色和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發展完善社區工廠積累經驗;(四)考察當地特色農業項目,兩地特色農業創業項目互動,探討構建合作新模式,推動當地特色產業升級發展;(五)了解當地勞務市場和勞務中介機構運行情況,建立雙方勞務市場和中介合作機制,鼓勵市場引導勞動力資源有序、合理流動。從而引導鎮巴勞動力資源實現高水平、高質量轉移就業,促進創新創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為更好的落實該項行動,區人社部門為鎮巴提供優質職業培訓資源,針對培訓需求開展精準有效的技能培訓。由鎮巴人社部門組織參培人員,我區人社局負責挑選優質培訓學校,選用教學經驗豐富、口碑良好的師資,合理安排教學課程、培訓課時,把好培訓“質量關”,具體對鎮巴縣和興隆鎮的失業人員開展了母嬰護理、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培訓人數約100人。根據學員特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幫助學員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和技能實操。以理論和實操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培訓成效,促進個人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推動技能扶貧。

    二、支持我區行業協會、大中型企業、勞務輸出機構等與培訓學校建立聯合體,開展培訓就業“一站式”服務。漢中市地處西部欠發達山區,有較豐富的目標新生就業資源,為組織規范的集中技能就業培訓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因此,大力推動我區企業與鎮巴縣職業中學聯合辦學,為我區企業提供專業對口的人才。一方面完善職業院校招生錄取與企業用工一體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推進校企共同制訂和實施招生招工方案,規范職業院校招生錄取和企業用工程序,簽訂學徒、學校和企業三方協議。校企合作的模式適應社會市場的需要,以“政府搭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服務發展”為原則,以人才“培、用、留、享”為切入點和支撐點,緩解我區企業“用工慌”的問題。另一方面需要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與分工,推進校企緊密合作、協同育人。建立人才培養成本分擔機制,統籌利用好校內實訓場所、公共實訓中心和企業實習崗位等教學資源,形成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三、鼓勵本區企業通過自主培訓,對鎮巴地區的新生就業資源,開展“定向”職業技能培訓。企業緊密結合用工需求、行業發展,為企業員工“量身定制”培訓項目,可廣泛開展崗前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根據企業生產情況,科學設置培訓時間和課程內容,增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滿足實際需求,幫助員工了解崗位職責、職業道德、企業文化,上崗技能,增長職業本領。培訓過程由人社部門全程監管,加強規范管理,高效服務。培訓結束后,通過評價考核,測試培訓成效。對培訓考核合格者,可發放《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培訓合格證書》。通過“以考促學”、“學以致用”的方式,提高鎮巴地區技能人才比例,壯大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

    四、積極與勞務公司開展勞務協作,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出精準對接機制。落實好省委省政府關于東西部協作工作要求,與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開展系列交流對接活動,促進勞動力資源需求與供給優勢互補。當前我區與云南的曲靖、宣威,貴州的銅仁,山西運城,陜西的漢臺、鎮巴等地簽署了勞務協作協議,多次組織江蘇恒科新材料、雄邦壓鑄、深南電路等多家企業外出招工,引進外來勞動力資源。今年我區在云南宣威掛牌成立了勞動協作站,深入對接開展勞務合作,并與當地技能培訓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訂單式培訓,向我區企業批量提供技能人才。接下來我區要加強與西部對口扶貧地區勞務基地的合作交流,共同謀劃勞務協作工作,優勢互補、緊密協作、精準對接,穩定就業對象。并采取赴勞務基地開展專場招聘會、定期招聘會、網絡招聘會等多樣化的形式,集中開展招聘洽談和崗位對接活動,提供豐富的就業崗位,滿足全區用工需求,擴大人力資源引進規模。

    五、深入了解西部對口扶貧地區的生源需求,廣泛開展招聘和宣傳活動。2017年我區開始每年春節期間組織企業赴漢中地區開展招聘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接下來我區要組織指導全區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以“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宣傳月和就業促進月”、“就業扶貧行動日”等活動為載體,舉辦主題豐富的大型招聘會、聯動招聘會和專場招聘會,向企業、院校、街道(鄉鎮)延伸,建立職業供求對接更加全面、更具針對性的交流平臺。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開展線上線下同步招聘活動,持續做好現代學徒制宣傳工作,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和網絡等新媒體作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活動,將實踐過程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和研究成果予以推廣應用。

    六、加大各項財政補貼力度,助力西部對口扶貧地區技能人才培養。

    (一)對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培訓學校、企業或參加培訓的勞動者個人給予財政補貼,鼓勵職業技能培訓的參與熱情。根據關于印發《南通市通州區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管理使用細則》(通人社﹝2020﹞32號)的文件要求,補貼標準為:初級工1000元/人,中級工2000元/人,高級工3000元/人,技師4000元/人,高級技師5000元/人。取得合格證書可享受補貼:理論課15元/課時*人(每天按8課時計算)、實操課20元/課時*人,補貼總課時不超過80課時,創業能力培訓補貼為1000元/人。

    (二)規范服務企業獎補辦法,通過資金激勵調動各方積極性,強化人力資源引進工作。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組織西部結對地區勞動力到我區重點幫扶企業就業的給予獎勵。

    (三)對各類職業院校及培訓機構組織畢業年度學生到區內企業穩定就業的給予獎勵;對重點企業自主招聘結對地區初次來通穩定就業的給予獎勵;根據年度勞動力引進活動開展情況,每年給予勞務基地建設運行費補貼等。

    (四)設立現代學徒制項目專項建設經費,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繼續做優技能名師工作室建設、示范性職工培訓中心建設、示范性實習及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建設研究基地建設、優秀中青年教師進企服務等。

    最后衷心感謝您對我們就業工作的關心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