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丁健 | 建議/提案號: | 3 | |
標題: | 關于在民營企業家中傳承弘揚張謇精神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特別提到,“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 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張謇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這對我們南通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鼓舞。總書記指出,清末民初南通籍愛國實業家張謇先生具有實業報國的情懷。為此,張謇應是我們廣大通商引以為榮的偶像和學習的典范。新冠疫情雖然給我們企業帶來一定影響,但我們有黨的領導、政府的關懷、大環境的支撐、先賢精神時刻激勵,我們一定會渡過難關,化危為機,實現更大發展。張謇的愛國體現在多方面,包括辦企業、辦教育等,堅持不斷創新和誠信擔當,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等。張謇的愛國和社會責任擔當為我們企業家樹立了標桿。我們將進一步把張謇研究深入下去,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在認真學習張謇精神的過程中,要有社會擔當和社會責任感,把通州的經濟社會建設搞得更好,為新通州建設貢獻力量。 為此,建議在廣大企業家中弘揚張謇精神時,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學習張謇愛國報國的情懷。無論是為官、經商,還是發展教育、熱心公益,張謇始終不變的是矢志不渝探索富民強國之路的精神。廣大民營企業家要深刻認識到個人的成功既源于自身努力,更得益于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事業、偉大的黨,樹立崇高理想,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富裕為己任,堅定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的恒心。 二要學習張謇勇于創新的決心。張謇一生創辦了二十多個“中國第一”,在創新之路上他從未停下腳步。廣大民營企業家要繼續發揚勇于“吃螃蟹”的精神,增加研發投入,加大攻關力度,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為實現中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安全、可控再立新功。要積極參與創新生態共建,鞏固和發展產學研用多方聯動、上下游融通創新,強化固鏈補鏈強鏈效果。 三要學習張謇回報鄉梓的愛心。張謇以商養學,一生所獲財富皆為社會服務。廣大民營企業家在帶領企業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揚先富幫后富作用,積極參與“萬企興萬村”鄉村振興行動,積極參與光彩事業、公益慈善事業,在參與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上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發改委 | 協辦: | 宣傳部(文明辦)、工商聯 |
答復日期: | 2021-07-01 | |||
答復內容: | 丁健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關于在民營企業家中傳承弘揚張謇精神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和第二個百年目標征程的起步之年,我委將主動創新、積極作為,不斷深化民營企業家思想政治引領,鼓勵、支持、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家投身通州發展事業,共同建設好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硬核區。 一、我區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壯大實體經濟,通州具有較為厚實的產業基礎,擁有眾多具有家國情懷,社會責任、誠信品質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企業家。尤其是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堅持新發展理論,系統規劃實體經濟發展,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等多重疊加機遇,將發展實體經濟的措施做得更實更細更到位。但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我們還存在著一些不足與差距,有特于進一步改善和提升。 1. 實體經濟還需壯大。一是有“高原”缺“高峰”。我區實體企業密集,但是在行業內具有廣泛影響力、在產業鏈上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領軍型企業還不多。二是有產業缺硬核。全區家紡、建筑等產業已經做到國內領先,甚至世界聞名,但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快,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尚需時日,產業創新能力不夠強,研發投入占比不夠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硬核科技。三是有僑商缺僑企。在外通商人數眾多,足跡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在外搞得風生水起,但是回家鄉投資的熱情還不夠高。 2. 投資服務還需優化。實體企業貸款比重偏低,信貸難反映依然存在,機制性矛盾未能化解,金融服務短板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普惠金融有待進一步推進。目前,投資企業登記注冊等已經比較方便快捷,但在企業落戶過程中,有些程序仍需簡化和優化。少數部門及鄉鎮對于企業申報規模入庫引導力度不夠,服務意識不強。企業家對優惠政策獲取途徑單一,沒有形成經濟運行服務合力,需要扎口部門牽頭統一匯總、解釋、定期梳理、宣傳發布。 3. 發展動能還需提升。全區高新產值增幅有限,投資結構有待優化。傳統產業升級調整的任務仍然很重,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質量和產業鏈現代化仍然面臨著不少實際困難。在一些產業領域,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小而散”“大而弱”的問題長期存在,一旦遇到國際環境和形勢驟然變化,產業、企業的發展就會面臨重大考驗,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也無法保證。一些擁有一定規模的優勢后備企業仍存在著認識不夠到位,信息溝通渠道不暢,土地房產證照不全等問題,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軟肋”。 二、弘揚張謇精神,助推實體經濟發展建議 1. 保持高揚的精神狀態。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體經濟發展,在后疫情時代,我們只有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將張謇精神長存心中,內化于心,篤之于行,積極響應新時代號召,才能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一是要發揚改革精神。改革是時代精神的核心,與時俱進是我們應有的精神狀態。要注意克服保守的思想意識,過時的思想方法,樹立新的、開放的思維觀念,不為世俗所拘,像張謇那樣,敢為天下先,實現思想上的“破冰”,行動上的“突圍”,更好地開辟實體經濟新天地。二是要強化居安思危。張謇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意識到落后必然挨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實干興邦,造福鄉梓。助推實體經濟發展,就要面對國內外形勢,尤其是面對國外對我國高科技企業打壓,不斷增強居安思危意識,圍繞若干關鍵項目、基礎研究項目展開攻關。企業在解決“卡脖子”難題方面要積極行動、主動作為,龍頭企業尤其要發揮“帶頭大哥”作用,努力在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的突破。三是要不斷求真務實。要深入基層學真經、摸真情、謀真招,對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要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研究解決,對事關根本和長遠性建設的重點工作,要緊緊抓住不放。以昂揚的精神狀態,用鐵的肩膀擔負起人民賦予的職責,真正在求真務實中抓落實,抓成效。 2. 積極弘揚企業家精神。長期以來,通州的企業家堅持以張謇為榜樣,始終與通州的發展相伴而行,致力傳承發揚企業家精神,切實肩負起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的重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湖中奮勇搏擊、奮力爭先,闖出了敢為人先的新路,書寫了創新創業的華章。一是要始終堅持統籌發展。張謇所辦的實業、工廠之間都有關聯,相互配套,資源整合,循環利用,一產二產有機結合,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可謂循環經濟的縮影。張謇的大視野大格局與總書記倡導的“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應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格局新理念”是相通的。通州在遭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下,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國內貿易,乃至出口貿易,都能逆勢而上,許多指標都實現了正增長,正是弘揚張謇實業救國精神,落實總書記全面高質量發展新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結果,對此我們應該持續發揚光大。二是要不斷增強愛國情懷。張謇身上,鮮明地體現出傳統知識分子濃郁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體現了近代優秀民營企業家富有遠見、堅韌不拔的精神。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我們更加需要大力傳承弘揚張謇精神,努力把通州實體經濟發展得更好、更有競爭力。要以張謇為“鏡子”,常懷赤子之心,時刻將國家裝在心中、責任擔在肩上。積極引導、教育我們的企業家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對國家、對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三是要不遺余力開拓創新。在企業家精神的諸多特質中,“創新”的作用和影響尤為重大。張謇一生創辦了二十多個“中國第一”,在創新的路上他從不停下腳步。我們傳承弘揚張謇精神,無論是在激烈的市場和行業競爭中站穩腳跟,還是實現自身穩健發展、基業長青,都需要不安于現狀、不滿足于守成,都需要不斷創造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占領新市場。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做大,做強實體經濟,重中之重就是要不遺余力地保護和推動創新,進一步提振信心,力促實體經濟再上新臺階。 3. 腳踏實地放膽實干。張謇一生以實業為事業主體,他靠著腳踏實地的實干將南通建設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程。我們要把傳承弘揚張謇精神落實到行動上來。采取切實可行的舉措,放膽實干,努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一是推動產業高質量。不斷豐富政策“工具箱”,強化各部門政策統籌協調。把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龍頭企業為引領、骨干企業為支撐、產業鏈條為紐帶、產業板塊為依托,全力打造產業地標,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智能裝備等產業。同時,完善高企培育機制,實施科技企業“小升高”培育計劃,進一步完善企業初創、成長、發展等不同階段的政策支持體系。二是創新理念謀項目。把握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部署,抓住產業梯度轉移機遇,圍繞5G商用、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域,把“向上爭”、“向內挖”、“向外引”有機結合起來,謀劃推進一批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的重大項目。突出抓好省市重大項目、產業項目,不斷拓展通州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新動能。三是全力以赴擴投資。加大惠企政策宣傳,引導企業實施工藝革新、裝備升級,鼓勵企業推進關鍵環節、關鍵工序改造和升級換代,圍繞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環節,加大投入,加快智能車間建設,提升全區實體經濟能級。適時修訂完善惠企政策條款,精簡申報流程,加快審批發放,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