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農業和農村界; | 建議/提案號: | 003 | |
標題: | 關于明晰思路創新舉措,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十二五”時期,我區農民收入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增收的勢頭減弱,形勢可以說是相當嚴峻。如何明晰新思路,采取新舉措,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已經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當前農民增收的主要特點
2015年,通州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0元,同比增長9.1%。2016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1元,增長8.6%。主要特點:
1.工資性收入仍是農民增收的主力,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明顯加快,企業的工資水平顯著提高,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的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但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產業的轉型,農民工技能素質、文化層次不高等弊端開始顯現,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放緩,2016年上半年占比為58.9%,增幅為8.3%,增幅比“十二五”末(2010年)下降6.1個百分點。
2.家庭經營收入中非農產業占比大,但增收空間有限。目前在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中非農產業占比達69.8%。但是,受宏觀經濟不景氣等因素影響,雖然有一定增速,但增收空間有限。2016年上半年占比為26.3%,增幅為7.6%(去年占比為28.3%,增幅為9.6%)。
3.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增長較快,但所占份額依然很小。農民的轉移性收入的較快增長得益于各項惠農政策的短期疊加,隨著這些政策邊際效應的出現,政策性增收的空間將逐漸縮小,難以對農民增收起到大的推動作用。2016年上半年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占3.8%、11%。財產性收入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資源不能更好地變為資本和資產;二是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農民理財渠道狹窄,財產性收入構成相對單一,多數農村居民仍采用定期、活期儲蓄等傳統的理財方式,對日趨多樣化的個人投資理財品種缺乏了解。
二、農民增收的難點
1.農業收益風險波動大。一是規模化問題。許多在家務農的農民,種植、養殖的規模不大,經營效益不高。二是產業化問題。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作用不大。三是農業生產的風險與農產品價格問題。近兩年水稻、小麥收獲期連續遭受降雨影響,許多農場主成片的水稻、小麥沒有及時收獲而發霉腐爛,糧價下降,農場主的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發展家庭農場的積極性也嚴重挫傷,甚至出現個別家庭農場主不想繼續經營的現象。去年上半年全區40.3萬畝小麥,畝產量346.7公斤,平均售價每公斤1.5元,畝產值520.1元,扣除每畝成本567元(種子58.1元、肥料129.1元、農藥29.8元、農機作業費170元、用工費3個折合人工費180元),虧46.9元;下半年水稻平均產量每畝635公斤,平均售價每公斤2.8元,畝產值1778元,扣除每畝成本992.69元(種子31.08元、肥料157.71元、農藥89.24元、灌排66.76元、機耕92.5元、機栽71.3元、機收割94.9元、4.54個人工折合用工費363.2元,其他26元),余785.31元。稻麥兩季余額合計738.41元,如果是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經營的,還要扣除租金1000元,每畝虧261.59元。十總鎮于家壩村13家家庭農場承包了2700畝,每畝小麥產量僅200公斤左右,水稻產量600公斤左右,平均每家要虧損10萬元以上。四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普遍存在“兼營化、女性化、老齡化、低文化”現象,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不高,農業經營效益難以實現大幅度增長。
2.工資性收入增長放緩。我區農民的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60%左右,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速減緩,一般加工業、制造業方面產能過剩,房地產業調整,導致就業減少,從而使這些在建筑、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務工的農民收入降低。
3.農村二三產業帶動作用小。南部地區家紡產業較為發達,形成了紡織、印染、縫紉、拉鏈、包裝、倉儲、物流等較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川姜鎮90%以上農戶從事家紡及關聯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根據農民收入監測點,川姜鎮義成村1~3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1萬元,家庭經營收入中二三產凈收入13214元,占84.4%。但東部和北部地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帶動農民增收效果不大。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建議
1.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是支撐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開展勞務輸出對接,進一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大力發展服務業,拓寬就業渠道。加快推進城鎮建設,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促進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2.加強引導扶持,推進農民自主創業。近年來,我區通過優惠的扶持政策,發展了一大批設施農業項目,2015年高效設施農業項目63個,但大多為外來人員創建。下一步應突出政策導向,以提升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能力為重點,加大培訓力度,造就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引導本地農民、在外能人、大學生村官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項目,讓農民自主創業,實現增收致富。
3.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要充分利用當前我國旅游消費持續升溫的契機,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要讓農民都參與進來,盡享農業多功能帶來的收益。加強農產品流通和市場建設,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和動力,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營銷增收。
4.突出重點群體,挖掘農民增收潛力。一是低收入群體。全區70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共6868戶12634人,這些農戶生產方式單一、文化素質低下、家庭負擔沉重,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幫扶力度。要深入開展結對活動,幫助尋找脫貧路徑,突出項目扶貧,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在項目遴選的精準性、載體帶動的實效性和脫貧致富的可持續性上下力氣,確保貧困戶、低收入戶比一般農戶得到更多的實惠。二是純農戶家庭。以農業為主的純農戶,其收入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影響大,加上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業生產效益空間有限,通過引導他們向職業農民轉變,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轉變,發展適度規模的高效種植養殖業,增收的空間將更廣闊。三是外出務工群體。我區外出務工農民絕大多數從事的是建筑行業,這幾年隨著建筑行業的增速放緩,農民工的需求有所減少。政府要加大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力度,制定土地流轉、金融、稅收、創業培訓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優化農民工返鄉創業環境,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進一步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農工辦 | 協辦: | ;農委;服務業發展局;商務局; |
答復日期: | 2017-04-11 | |||
答復內容: | 政協農業和農村界: 通州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