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農業和農村界; 建議/提案號: 003
    標題: 關于明晰思路創新舉措,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十二五”時期,我區農民收入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增收的勢頭減弱,形勢可以說是相當嚴峻。如何明晰新思路,采取新舉措,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已經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當前農民增收的主要特點
        2015年,通州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0元,同比增長9.1%。2016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1元,增長8.6%。主要特點:
        1.工資性收入仍是農民增收的主力,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明顯加快,企業的工資水平顯著提高,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的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但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產業的轉型,農民工技能素質、文化層次不高等弊端開始顯現,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放緩,2016年上半年占比為58.9%,增幅為8.3%,增幅比“十二五”末(2010年)下降6.1個百分點。
        2.家庭經營收入中非農產業占比大,但增收空間有限。目前在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中非農產業占比達69.8%。但是,受宏觀經濟不景氣等因素影響,雖然有一定增速,但增收空間有限。2016年上半年占比為26.3%,增幅為7.6%(去年占比為28.3%,增幅為9.6%)。
        3.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增長較快,但所占份額依然很小。農民的轉移性收入的較快增長得益于各項惠農政策的短期疊加,隨著這些政策邊際效應的出現,政策性增收的空間將逐漸縮小,難以對農民增收起到大的推動作用。2016年上半年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占3.8%、11%。財產性收入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資源不能更好地變為資本和資產;二是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農民理財渠道狹窄,財產性收入構成相對單一,多數農村居民仍采用定期、活期儲蓄等傳統的理財方式,對日趨多樣化的個人投資理財品種缺乏了解。
        二、農民增收的難點
        1.農業收益風險波動大。一是規模化問題。許多在家務農的農民,種植、養殖的規模不大,經營效益不高。二是產業化問題。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作用不大。三是農業生產的風險與農產品價格問題。近兩年水稻、小麥收獲期連續遭受降雨影響,許多農場主成片的水稻、小麥沒有及時收獲而發霉腐爛,糧價下降,農場主的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發展家庭農場的積極性也嚴重挫傷,甚至出現個別家庭農場主不想繼續經營的現象。去年上半年全區40.3萬畝小麥,畝產量346.7公斤,平均售價每公斤1.5元,畝產值520.1元,扣除每畝成本567元(種子58.1元、肥料129.1元、農藥29.8元、農機作業費170元、用工費3個折合人工費180元),虧46.9元;下半年水稻平均產量每畝635公斤,平均售價每公斤2.8元,畝產值1778元,扣除每畝成本992.69元(種子31.08元、肥料157.71元、農藥89.24元、灌排66.76元、機耕92.5元、機栽71.3元、機收割94.9元、4.54個人工折合用工費363.2元,其他26元),余785.31元。稻麥兩季余額合計738.41元,如果是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經營的,還要扣除租金1000元,每畝虧261.59元。十總鎮于家壩村13家家庭農場承包了2700畝,每畝小麥產量僅200公斤左右,水稻產量600公斤左右,平均每家要虧損10萬元以上。四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普遍存在“兼營化、女性化、老齡化、低文化”現象,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不高,農業經營效益難以實現大幅度增長。
        2.工資性收入增長放緩。我區農民的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60%左右,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速減緩,一般加工業、制造業方面產能過剩,房地產業調整,導致就業減少,從而使這些在建筑、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務工的農民收入降低。
        3.農村二三產業帶動作用小。南部地區家紡產業較為發達,形成了紡織、印染、縫紉、拉鏈、包裝、倉儲、物流等較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川姜鎮90%以上農戶從事家紡及關聯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根據農民收入監測點,川姜鎮義成村1~3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1萬元,家庭經營收入中二三產凈收入13214元,占84.4%。但東部和北部地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帶動農民增收效果不大。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建議
        1.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是支撐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開展勞務輸出對接,進一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大力發展服務業,拓寬就業渠道。加快推進城鎮建設,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促進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2.加強引導扶持,推進農民自主創業。近年來,我區通過優惠的扶持政策,發展了一大批設施農業項目,2015年高效設施農業項目63個,但大多為外來人員創建。下一步應突出政策導向,以提升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能力為重點,加大培訓力度,造就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引導本地農民、在外能人、大學生村官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項目,讓農民自主創業,實現增收致富。
        3.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要充分利用當前我國旅游消費持續升溫的契機,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要讓農民都參與進來,盡享農業多功能帶來的收益。加強農產品流通和市場建設,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和動力,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營銷增收。
        4.突出重點群體,挖掘農民增收潛力。一是低收入群體。全區70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共6868戶12634人,這些農戶生產方式單一、文化素質低下、家庭負擔沉重,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幫扶力度。要深入開展結對活動,幫助尋找脫貧路徑,突出項目扶貧,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在項目遴選的精準性、載體帶動的實效性和脫貧致富的可持續性上下力氣,確保貧困戶、低收入戶比一般農戶得到更多的實惠。二是純農戶家庭。以農業為主的純農戶,其收入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影響大,加上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業生產效益空間有限,通過引導他們向職業農民轉變,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轉變,發展適度規模的高效種植養殖業,增收的空間將更廣闊。三是外出務工群體。我區外出務工農民絕大多數從事的是建筑行業,這幾年隨著建筑行業的增速放緩,農民工的需求有所減少。政府要加大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力度,制定土地流轉、金融、稅收、創業培訓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優化農民工返鄉創業環境,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進一步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承辦單位: 主辦: 農工辦 協辦: ;農委;服務業發展局;商務局;
    答復日期: 2017-04-11
    答復內容:

    政協農業和農村界:
      一、今年以來農民增收工作開展情況
      今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黨代會關于“聚焦富民”的要求,堅持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以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挖掘農民增收潛力,以擴大就業創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加快農業農村改革激發農民增收活力,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民增收基礎。上半年實現可支配收入11153元,同比增長8.8%。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促增收。一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多種高效種植模式,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實現設施園藝生產提檔升級。二是加快發展綠色品牌農業。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三品一標”農產品。大力培育發展自主品牌。三是加快發展休閑農業。按照規劃布局區域化、接待能力標準化、服務內涵差別化的要求,加快打造休閑農業板塊。四是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項目農業建設為抓手,突出產業鏈延伸,加快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增收。一是持續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建立了由105家合作社組成的名錄庫,作為規范化建設的重點。二是加強家庭農場建設。全區累計培育家庭農場371家,經營面積3.97萬畝。三是培育“全托管”新型服務主體。 “全托管”實現了鎮級全覆蓋。
      (三)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增收。一是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更高標準地實施2017年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工程,大力推進節水灌溉。二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2017年計劃建成高標準農田8萬畝。三是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全年計劃新建19個烘干中心、15個烘干點。
      (四)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確權賦能促增收。一是打好確權登記攻堅戰。著力擴大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規模。二是加快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農村集體資源資產流轉全部進場交易。
      (五)實施精準扶貧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一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實扶貧政策。二是以“五送”為主題,探索增收致富途徑。三是開展各類幫扶活動,確保戶戶有人幫。
      但是,當前農民增收仍然存在較大的壓力困難,下一步目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項目驅動,推進強農富民。力爭引進一批帶動面廣的大項目,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后勁。
      二是加快融合發展,推進新業態富民。發展休閑農業新業態,提高鄉村旅游產業鏈,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推進農業特色產業與電商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營銷增收。
      三是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政策富民。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切實保護好農民的集體土地收益。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完善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保障經營主體的自主權和農民持續穩定的土地租金收益。持續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穩妥推進農民合作社綜合試點,充分整合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拓展農民致富空間。
      四是發展村級經濟,推進強村富民。在明路徑、謀實招、強服務上精準發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確保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35萬元。
      五是抓好精準扶貧,推進幫扶富民。進一步強化幫扶對象、幫扶項目、幫扶責任“三落實”,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一戶一策做好精準幫扶。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帶動困難戶,同時推進就業援助、醫療救助、金融助推等脫貧致富專項行動,推動扶貧資源向幫扶對象集聚。
      我區農民收入中來自土地的收入僅占6%左右,而且增長空間有限,我們將以就業創業為主渠道,筑牢富民基礎。把創業富民作為最大潛力,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農村各類人才返鄉創業,推進由“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同時,大力推進重點群體就業。

      通州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