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陳乃東; 建議/提案號: 028
    標題: 關于加強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建設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南通大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六年對大棚設施的投資、經營和管理,對設施農業感受深刻。開始幾年公司一直發展面積,擴大規模,企業效益以及農戶效益都比較好。尤其在2014年以前,當時,大棚相對面積不算太大,大棚蔬菜、瓜果價格尚可,通過努力,許多農戶的年收入在10萬-20萬元,少數更多(注:夫婦兩人未計工資)。如今,比如整個2016年,隨著各地大棚面積的擴大增加,農戶自己工資不計,幾乎沒有收入,整年白忙,少數農戶已開始虧損,農民兄弟們現在很難扛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分析原因:有天氣原因,也有品種不對路等等因素影響。但是,最核心的問題是:供大于求,產需矛盾突出。大棚面積無節制地發展——簡直是另一個“大躍進”。使供給側產能急速增大,而銷售通路未能實現同步擴張,致使大量農產品滯銷,許多只能爛在田間。
        如何防止現代高效設施農業生產中的“一哄而上”到“一哄而下”現象發生,我建議:
        一、控制宏觀規模。
        政府在財政支持和土地流轉方面,正確客觀地進行引導,在新的2017年不能繼續粗放地擴大普通大棚面積。
        二、引導農戶調節種植品。
        大力發展新品種和高科技含量產品,使農產品品種實現多元化。減少同質化競爭。
        三、設施提檔升級。
        新的一年高效設施投入,應注重原有設施的提檔升級。適當調高土地利用率較高的連棟大棚的財政補貼標準。控制智能大棚發展。總結我們的實際經驗,普通大棚土地利用率低,智能大棚造價太高且不太實用,連棟大棚是最符合本地區實際的,但是,由于過去連棟大棚的補貼標準偏低,與普通大棚差不多,才沒有得到大發展!
        四、扶持農產品銷售通道建設,縮小農產品產銷間差價。
        以銷定產,有計劃的組織農業生產,近日,大農農產品物流中心(通州區二甲鎮路中村)小青菜收購價3-6元錢每筐,每筐30斤!也就是說1毛-2毛錢壹斤,這還是收購商對每個農戶有限制的收購~或5筐或10筐,中間商不收時,這些菜就爛在地里。然而,在很多的農貿市場、超市,小青菜低于1元/斤的很少,一般都在1.5-2.0元/斤,甚至更多。計算一下這里的中間差價是多大,為何會如此?關于這一問題,有很多說法,大體是說,中間環節成本高、費用大、勞動力貴,一般小販低于1.00元/斤的差價,不愿意賣。建議,鼓勵和號召新興的社會力量,宣傳和引導,達到農民與消費者對接的目的,實現,產銷差價縮小。
        五、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和儲藏冷鏈系統建設。
        農產品深加工是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另外一個重要手段,冷鏈保鮮儲存系統的蓄水池作用也同樣重要。但是,長期以來,農業項目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很少,故積極性不大。尤其是土地指標很難用到農業項目中。要知道:當今的實體企業本來就相當困難,如果沒有政府支持就難上加難了!因此,建議在上級政府的考核系統中,加大農業項目的考核比分。否則,農業永遠是弱勢產業。另外,涉農建設用地指標,要與工業、商業用地指標分離。
        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自己的農產品營銷體系。
        政府鼓勵企業建設自己的營銷隊伍,目前,整個蔬菜流通體系中,從農戶到零售商的中間環節,不排除被少數菜販子壟斷,企業建設營銷隊伍時會遇到相當的阻力,呼吁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競爭公平!單個的企業,在強大的壟斷團體面前---力量太單薄了!
    承辦單位: 主辦: 農委 協辦:
    答復日期: 2017-06-29
    答復內容:

    尊敬的陳乃東委員:
      近年來,通州緊緊圍繞農業基本現代化總體目標,以南通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總抓手,以高效設施農業為發展導向,突出物質裝備提升,切實增加產業投入,加快推進轉型升級,高效設施農業實現了新飛躍。全區高效設施農業面積20.12萬畝,其中鋼架結構的設施面積9.2萬畝。近年來,僅高效設施農業這塊,區政策每年兌現扶持資金6000多萬元。
      一、存在問題
      多年的高效設施農業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1.對當地農民增收貢獻不大。大多數項目由浙江、山東、安徽籍大戶牽頭投資建設,本地農民參與度不高,參與的方式是為基地打工,簡單地獲取工資性收入。外地大戶是發了財,2015年,山東一個姓陳的老板在西亭鎮,種植了700畝大棚,在當年蔬菜價格不高的情況下,仍獲利500萬元。
      2.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大棚基地生活垃圾、作物殘留物隨意放置、丟棄,又亂又臟。不但管理難度加大、處理成本加大,而且影響交通、影響環境整潔。
      3.土壤條件越來越惡化。基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土壤的鹽漬化程度增加。一些本來成片的地塊被簡單的道路分割開來,相應的溝渠又不配套,成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障礙。
      4.潛在的問題日益顯現。一些基地因多年連作,土壤失去原有的活力,生產的蔬菜品質也逐年降低,以至一些老板中止土地承包合同,而村里和農戶又不想收回已流轉的土地,這種掠奪式經營的方式,無疑給土地穩定經營帶來了后患,鎮村化解這一問題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持續蔬菜價格行情下滑,導致種植戶虧損,已經出現棄田跑路現象。
      5.考核的驅動力已經減弱。連續多年的設施農業建設,設施農業的指標客觀上已經接近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拿通州來說,省里認定2015年通州設施農業面積17.63萬畝,2016年我們新建了2萬多畝設施,按慣例,省認定數可以達到19萬畝以上,占比達到18%以上,離20%不遠了,可以放緩量的擴張了。
      6.項目管理風險加大。一些鎮為考核業績需要,還在繼續招引項目業主,而一些項目業主因計劃不充分,導致申報的項目沒法完成或因故半途而廢,給我們業務主管部門在項目管理上加大了管理風險。
      二、主要措施
      針對以上情況,今年區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增收的意見》,進一步細化明確了各類政策措施。主要有高效設施農業、生態養殖、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作了較大調整。
      1.準確把握發展方向。高效設施農業應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考核導向調整,指標任務也減小。通發〔2017〕11號中指出,當年新建 10 畝以上的玻璃智能溫室項目,按每畝 3 萬元標準予以補助;對標準園內新建的 2000 平方米以上的營銷場所、5000 平方米以上的育苗中心,各獎勵 3 萬元;對通過認定的省級園藝作物標準園獎勵 3 萬元;對新建 50 畝以上的特色果樹基地和在省市果品評比中獲獎的基地獎勵萬元。原先的普通鋼架和連棟大棚項目補助都取消了。
      2.切實緊扣關鍵目標。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明晰產業發展重點,大力推進農業園區全產業鏈、特色農業、智能農業建設,制訂工作目標。2017年,全區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完成3個萬畝標準園和1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培育1個以上省級創意農業示范鎮、村,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
      3.加快推進重大項目。一是規模設施基地項目。圍繞市“863”工程、區“842”工程所在區域,拓展設施基地項目,打造設施農業產業園區。二是農業園區功能提升項目。市、區級園區總體說來,在物聯網、電子商務、水肥一體化、營銷場所、育苗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方面還較滯后,要創造條件,進一步建設完善,增強公共服務平臺的引領、管理、服務作用。三是加工集中區建設項目。圍繞規劃的區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加大項目投入,加快項目建設,爭取早竣工、早投產、早出效益。四是創意休閑農業園區項目。重點推進進鮮港農家樂集聚區項目、先鋒綠博園二期開發項目、開沙島休閑核心區項目建設,創建部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4.不斷培育核心競爭力。從生產出發、從效益出發、從創新出發,圍繞市場需求和農民增收,大力發展市場前景好、特色明顯、競爭力強、與農民關聯度大農業產業,以結構調整為抓手,培育一批創意農產品、創意農田景觀、創意文化、創意節慶、創意飲食、創意農居,以創意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傾力于把握重點、破解難點、克服弱點,揚長避短,力求科學發展、高位發展。

      通州區農業委員會
      2017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