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農工民主黨通州支部; 建議/提案號: 002
    標題: 關于聚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引領通州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當前,通州已經進入發展模式的轉型期、企業升級的關鍵期、改革創新的攻堅期,依靠土地、人力、能源資源等傳統要素支撐的發展模式已經受到嚴重制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力創新,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也明確通州要將創新驅動作為新的發展動力,爭當創新驅動的示范。未來幾年是我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決勝時期,唯有緊緊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才能成功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升級,確保通州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通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有利條件

    1.基礎條件不斷優化。通州區地處長三角核心地區,靠江靠海靠上海,與上海自貿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隔江相望,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開發等國家發展戰略在此疊加。區內機場、鐵路、高速公路一應俱全,過江通道不斷增加,接軌上海、融入蘇南正在成為現實。南通市區世紀大道、青年路、人民路、鐘秀路、江海高架等主干道相繼東延,通州城區龍盛大道向西拓展,全面融入主城區步伐不斷加快。優越的區位條件為我區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科技實力不斷提升。我區是省創新型試點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區規模工業比重由2011年34.4%上升到2016年的46.3%,增速明顯,接近蘇南平均水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1.36件,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南通高新區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承擔單位。較強的科技實力為我區創新驅動發展安裝了加速引擎。

    3.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59家,已組建家紡、建筑、船舶海工三大產業研究院,擁有7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13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2家國家級新型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5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通高新區科技新城加快建設,建筑面積達31萬平方米的江海智匯園已投入使用。引進國家頂尖人才46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55%。持續增強的創新能力為我區創新驅動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二、通州與蘇南創新示范區的比較劣勢

    1.人均產值差距明顯。我區GDP總量為940億元(2015年水平,下同),在全省61個縣(市、區)排第12名,人均8.2萬元排第24名。同期蘇南20個縣(市、區)人均GDP已達到12.9萬元,我區人均僅相當于蘇南平均水平的64%,也低于全省8.3萬元的平均水平,人均GDP與蘇南的差距直接影響了全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力和氛圍。

    2.產業結構尚不合理。近五年來,我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50.7∶43.5,第三產業占比較2011年的36%提高了7.5個百分點,但與全國50.5%、全省48.6%的平均水平相比,第三產業占比仍然偏低,這一結果直接反映了創新驅動在助推我區產業轉型升級向現代服務業和生產型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成效還不明顯。

    3.創新人才儲備不夠。蘇南地區依靠其強大的財政扶持力度和良好的創新創業軟環境,對高層次人才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江陰市累計引育諾貝爾獎得主4人、省雙創人才44人、省333工程人才45人、省博士計劃人才31人、省創新團隊7個,柔性引進兩院院士設立院士工作站35家,高層次人才超過萬人。武進區累計引進領軍型人才團隊774個,其中,中外院士團隊5個、高層次人才數達1.8萬人。相比蘇南發達縣區,我區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較為乏力。

    4.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我區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59家,蘇南的昆山、江陰、武進分別為800家、265家、387家;我區R&D投入占比為2.55%,同期昆山為2.9%,武進為2.79%,全省平均為2.55%,我區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額約為23.5億元,僅相當于昆山的39%(23.5/60.3)、武進的46%(23.5/51),差距明顯。企業研發經費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也不高,表明我區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科技創新動力不足。

    三、聚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對策建議

    回頭看成績斐然,左右看差距不小,往前看任重道遠。創新已經成為各地競爭的新賽場,誰主導創新,誰就能主導賽場規則和比賽進程。為此我們提出“五個加快”的建議:

    1.加快完善創新指標體系。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今年主要科技指標要達到世界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先進水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5件,創新創業投資規模達13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60%。到2020年,蘇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萬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0家,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5%。我區在主要創新指標的修訂上,既要尊重自身發展現狀,更要緊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目標指標,否則的話,會面臨與蘇南經濟社會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只有努力在創新發展上進行新部署、實現新突破,才能跟上地區發展大勢,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2.加快引進創新人才團隊。人才是第一戰略資源,是科技創新的核心,企業創新的各個環節更加離不開人才的高智力活動。蘇南創新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名領軍人才和一支優秀團隊可以帶動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軟硬環境與蘇南相比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我區更要以千金買馬的膽識,努力創造政策的比較優勢,吸引國際國內高端人才及其科技成果向通州匯聚,助推產業發展。要充分發揮科技鎮長團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他們密切聯系高校的優勢,引進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對為我區創新發展作出貢獻的人才團隊要重獎、要宣傳,通過組織評選“通州區杰出貢獻獎”、“通州區創新創業人才獎”、“通州區科學技術進步獎”等活動,在報紙電臺電視等媒體持續廣泛宣傳,積極營造全社會鼓勵創新、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

    3.加快培育創新企業集群。大力推動創新政策、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讓自主創新、自創品牌、自謀創業、自我提升、自有標準的企業加速涌現。一要支持骨干企業普遍建立“一站兩院三中心”,推進大中型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全覆蓋,引導外資企業研發本土化,盡快實現90%的技術研發由企業完成。二要鼓勵企業開展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產品、品牌、業態、管理、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創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內生發展動力。三要充分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采取參股、擔保、貼息、投資等手段,全面落實加計抵扣、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激發企業增加創新投入。此外還可以積極采用定制、首套購買和示范項目等政府采購方式來拉動高新企業產品需求,從而進一步幫助企業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廣應用。通過企業自身和政府兩個方面發力,力爭到“十三五”期末,我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能夠達到蘇南縣區平均數量80%左右。

    4.加快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把創新驅動與促進產業升級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技術創新的市場化、產業化導向,從而有力推進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一要做大做強我區家紡、建筑、船舶海工等優勢傳統產業,推進技術、商業模式和管理創新,全面提升傳統產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促進優勢傳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二要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微電子等新興產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努力實現新興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三要著力推動高新技術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融合,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文化創意、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等科技型服務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服務產品,培育競爭力強的服務業品牌,大力促進現代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

    5.加快激活創新體制機制。一是完善政策體系。積極復制推廣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中關村“6條政策”,在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體制機制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使科技創新政策在區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力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4%用于科技人才發展。二是加強科技服務。健全科技公共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三大平臺”,加快構建科技綜合服務體系,打造一批集聚創投、風投機構的財富中心,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增強對創新驅動的支撐能力。三是健全管理機制。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深化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改進科技項目評價辦法,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承辦單位: 主辦: 發改委 協辦: ;經信委;科技局;人才辦;人社局;財政局;
    答復日期: 2017-06-30
    答復內容:

    農工民主黨通州支部:
      首先,感謝你們對通州經濟發展的關心和支持。你們在區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聚力實施創新驅動,引領通州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建議提案,區政府主要領導十分重視,要求區發改委牽頭,會同區經信委、科技局、人才辦、人社局、財政局等單位共同辦復。我們研究后認為,該提案深入貫徹省市區黨代會精神,對通州經濟發展情況利弊分析透徹,所提建議指導性、可操作性強,對我區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有重要指導意義,現就你們的提案答復如下:
      一、近年來實施創新驅動取得的成效
      一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持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2016年規模以上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實現工業產值783.7億元、10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1%、14.7%,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分別達到36.3%、46.5%。產業集聚 度進一步提升。通州著力打造現代家紡、機械裝備、船舶海工等八大特色支柱產業。2016年通州八大支柱產業實現規模工業產值2003億元,增長10.2%,占全區規模工業產值92.8%。特色產業板塊發展良好。現代紡織、船舶海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六大特色板塊規模工業產值超百億元。
      二是特色基地創建成效顯著。近年來通州成功創建了一個國家級基地(現代家紡),4個南通市特色基地(電子信息、太陽能與風電裝備組件、精密機械、汽車配件),國家食品工業強區。現代家紡被國家工信部授予“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地區”。這是我區家紡產業繼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家紡產業示范基地”后獲得的又一張國家級產業名片。目前,通州家紡成為全國18個床上用品集群中規模最大、創新能力最強、版權保護最好的產業集群。通州家紡產業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
      三是智能化改造實現新進展。我區大力實施智能制造戰略,積極引導企業開展以智能制造為主的升級改造,著力培育了一批示范智能車間,提升了全區制造業的整體水平。成功創建省市智能示范車間8個。我區已有160多家大中型企業進行了智能化改造,擁有智能裝備3500多臺(套)、工業機器人1000多臺(套),節約企業成本超2億元,人力資源節省10%以上。培育了一批智能裝備行業“小巨人”,如:南通四方冷鏈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冷鏈集裝箱列世界第三、華新環保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設備銷售列全國第三、華宇印涂設備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金屬印刷設備列世界第二、東源集團的智能開關柜規模列全國第一。另外,甬金金屬、通達科技、宏德機電、創斯達、江海股份、中聯科技、雄邦壓鑄等企業都處于全國行業領先水平。
      四是重大項目實現新突破。近年來我區著力打造以南通高新區為龍頭,濱江新區、錫通科技產業園、空港產業園、石港科技產業園、南通家紡城等為主陣地的六大主力平臺。重大項目推進實現新突破。培育了精密不銹鋼、汽車配件、精密機電等新興產業板塊。涌現了甬金金屬、雄邦壓鑄、創斯達、德爾福等一批行業小巨人、科技型、高成長型規模優勢企業。江海儲能、深南電路、四方冷鏈等一批省市重大項目開工建設。2016年全區47個新開工億元工業項目獲南通市認定,完成工作量60.6億元,31個項目列入省重點技改項目導向計劃,總數列南通第一。
      五是兩化融合加快推進。韓通船舶通過了全國首批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審核評定。全區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達6家、試點企業達19家。全區已創建江蘇省兩化融合示范區1個,江蘇省兩化融合試驗區1個。培育市級示范企業12家,市級試點企業19家。培育區級示范試點企業60家。自全省開展兩化融合示范工程推進以來,我區先后有10多家企業的信息化項目列入江蘇省兩化融合示范項目。南通家紡城、南通高新區成為省兩化融合示范區、試驗區。兩化融合走在南通前列。
      六是技術創新成效明顯。目前,我區已成功創建省市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26個,省級9個,總數在南通領先。近年來通州成功創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家(江蘇金太陽紡織科技公司家紡研究院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國家工業設計中心,全國僅26家,江蘇僅3家,南通唯一)。創建省工業設計示范企業總數達到7家。創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2家,南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2家,區級企業技術中心34家,科技、人才創新能力也不斷增強,先后落戶高層次人才項目211個,引進高層次人才460多人,其中海外院士。入選“省雙創人才”23名、“省雙創博士”29名、市“江海英才計劃”89個、區“510英才計劃”資助項目159個。通州區連續兩次榮獲省人才工作先進縣(市、區)。
      七是綠色發展穩步推進。積極推進淘汰落后產能,近年來,我區積極推進淘汰印染、鋼絲繩、燃煤鍋爐等落后產能。先后淘汰印染落后產能1.3億米,鋼絲繩產能4.6萬噸,淘汰燃煤鍋爐400多臺,關閉電鍍企業12家。
      二、實施創新驅動面臨的問題
      當前通州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長期粗放發展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經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傳統產業比重高產業轉型不快。通州在產業結構上仍然以家紡、紡織、服裝、機械、船舶、食品、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傳統產業占比達到60%以上,新興產業還處于“星星之火”,產業轉型速度不快。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弱體系不完善。制造業企業多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擁有高端裝備的企業少,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特別是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創新缺理念、缺資金、缺人才,轉型比較困難。
      三是高端人才缺乏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通州人才總量尤其是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數量偏少,特別是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精尖缺”人才不足。創新驅動與雙招雙引氛圍還不夠濃厚,落實力度還需加大。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支持人才企業發展,尤其在投融資扶持方面有待進一步拓展。
      四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比較滯后。通州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停留在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一些關鍵領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向服務轉型的程度和效果。
      五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通州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比較滯后。如果按照德國的劃分標準,通州工業企業整體處于2.0的水平,需要補上從工業2.0到3.0的差距,實現4.0任重道遠。
      三、下一步實施創新驅動的具體舉措
      一、實施創新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
      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平臺建設。抓住用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機遇,積極主動對接上海,重點推進江海電容器、海星電子、東源電器等龍頭骨干企業建設高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十三五”期間,確保建成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加快推進江蘇省家紡研究院、船舶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等產業研究院建設。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聯合研發機構,建立企業大學、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探索建立離岸孵化中心等。鼓勵創斯達等骨干企業建立海外研發基地。大力促進創新載體建設。加快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創新。大力加強南通高新區和科技新城建設,面向通州主要制造業行業,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整合相關資源,建立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南通高新區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擴大產業集聚效應,建立技術擴散、創新引領的聯動機制,輻射帶動區域協同創新和產業集群發展,使高新區成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支持南通高新區創建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建設一批產業技術開發平臺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提升省電容器及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省家紡面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水平,支持創新戰略聯盟承擔重大研發任務,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目標到2025年新興產業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3%以上,高新產業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0%以上。培育一批戰略性核心關鍵技術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6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6%、企業每萬名職工中科技人員數達185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億元產值發明專利授權量125件。
      二、實施高端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中國制造通州2025行動綱要”。
      加快通州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深入落實《中國制造2025通州行動綱要》。努力提升發展高端紡織、現代建筑、船舶海工及配套裝備等三大支柱產業;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及新能源汽車和汽車配件等五大優勢產業;培育發展航空配套裝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機器人等三大新興產業。加快企業智能化改造。以數控裝備、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儀器儀表、節能環保裝備等推廣應用為重點,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裝備,縮小與國際水平差距。推進智能研發設計,推動研發設計與生產聯動協同。推進智能生產,采用自動識別、在線監控診斷、自動報警、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技術,應用制造執行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及數字化控制系統,提高在線監控、故障診斷和分析水平。到2020年優勢行業、重點企業40%的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5年建設40個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培育2~3個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培育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重點發展科技服務、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七大類生產性服務業。以南通高新區為主陣地,科技之窗等為主載體,力爭用 3 年左右時間創建成為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到2020年,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10個以上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新發展第三方檢測檢驗機構5家以上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10家以上。推動企業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培育跨國企業集團。支持有條件的大企業(集團),加快進入國際市場步伐,通過海外并購重組提升企業技術、研發、品牌的國際化水平,積極向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攀升。鼓勵企業在海外并購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機構或在人才和信息資源密集地區設立企業自主研發機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整合資源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此外,還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綠色發展等,通過多措并舉,力爭到2020 年把通州打造成南通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先行示范區,長三角地區新興產業高地、重要的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基地,到 2025年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世界家紡名城,形成高端紡織、高端裝備制造超千億元,船舶海工及配套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超500億元,汽車配件產業、航空產業、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三、加強協同配合,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創新驅動與人才優先發展是一項重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各方面各領域,必須發揮職能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創新履職盡責的方式方法,協調各部門、各單位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促進人才、項目、資金齊落戶。認真貫徹實施省市有關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政策措施,探索發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務組織和服務模式,建立適應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繼續推動大型金融機構分設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集中力量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高成長企業群體,為輕資產的科技型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在人才引進上,充分發揮省“雙創計劃”、市“江海英才計劃”以及區“510計劃”作用,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扶持一批有一定技術含量和發展前景的創業團隊及項目落戶發展。圍繞我區產業布局和現實基礎,重點發揮江海智匯園、江海圓夢谷、盛發科技園等區級重點平臺的綜合承載功能,在項目入駐、園區管理、后續跟進服務等方面提升運營水平。對在我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大項目,分階段(技術成果購買、中間試驗、工業性生產試驗、重大產品或裝備產業化)給予資金補助。對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在應用示范、創投資金、信貸融資、擔保保險、土地供應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發揮南通高新區的政策優勢,探索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實現形式,研究人才股權、期權激勵的辦法,制定引導和鼓勵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激勵政策。建立穩定增長和多元的人才科技創新投入機制。作為公共財政的支出重點,確保財政對人才科技創新投入的穩定增長,在年初預算安排和年度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安排時予以重點保障。同時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全社會研發創新領域中來。結合省市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不斷改善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增加“引導性”投入的比重,著力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階段參股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天使投資群體和創業投資機構發展。
      最后,衷心感謝你們對通州經濟發展的大力關心和支持,我們的答復與你們的期待可能有一定差距,我們一定會更加努力,在通州經濟發展的新征程上,與你們及其他各民主黨派肝膽相照、攜手并肩,齊心協力落實省委“兩聚一高”和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著力打造創新轉型示范區”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強富美高”新通州而共同努力奮斗!

      通州區發改委
      201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