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農工民主黨通州支部; | 建議/提案號: | 002 | |
標題: | 關于聚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引領通州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當前,通州已經進入發展模式的轉型期、企業升級的關鍵期、改革創新的攻堅期,依靠土地、人力、能源資源等傳統要素支撐的發展模式已經受到嚴重制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力創新,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也明確通州要將創新驅動作為新的發展動力,爭當創新驅動的示范。未來幾年是我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決勝時期,唯有緊緊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才能成功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升級,確保通州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通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有利條件 1.基礎條件不斷優化。通州區地處長三角核心地區,靠江靠海靠上海,與上海自貿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隔江相望,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開發等國家發展戰略在此疊加。區內機場、鐵路、高速公路一應俱全,過江通道不斷增加,接軌上海、融入蘇南正在成為現實。南通市區世紀大道、青年路、人民路、鐘秀路、江海高架等主干道相繼東延,通州城區龍盛大道向西拓展,全面融入主城區步伐不斷加快。優越的區位條件為我區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科技實力不斷提升。我區是省創新型試點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區規模工業比重由2011年34.4%上升到2016年的46.3%,增速明顯,接近蘇南平均水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1.36件,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南通高新區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承擔單位。較強的科技實力為我區創新驅動發展安裝了加速引擎。 3.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59家,已組建家紡、建筑、船舶海工三大產業研究院,擁有7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13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2家國家級新型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5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通高新區科技新城加快建設,建筑面積達31萬平方米的江海智匯園已投入使用。引進國家頂尖人才46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55%。持續增強的創新能力為我區創新驅動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二、通州與蘇南創新示范區的比較劣勢 1.人均產值差距明顯。我區GDP總量為940億元(2015年水平,下同),在全省61個縣(市、區)排第12名,人均8.2萬元排第24名。同期蘇南20個縣(市、區)人均GDP已達到12.9萬元,我區人均僅相當于蘇南平均水平的64%,也低于全省8.3萬元的平均水平,人均GDP與蘇南的差距直接影響了全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力和氛圍。 2.產業結構尚不合理。近五年來,我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50.7∶43.5,第三產業占比較2011年的36%提高了7.5個百分點,但與全國50.5%、全省48.6%的平均水平相比,第三產業占比仍然偏低,這一結果直接反映了創新驅動在助推我區產業轉型升級向現代服務業和生產型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成效還不明顯。 3.創新人才儲備不夠。蘇南地區依靠其強大的財政扶持力度和良好的創新創業軟環境,對高層次人才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江陰市累計引育諾貝爾獎得主4人、省雙創人才44人、省333工程人才45人、省博士計劃人才31人、省創新團隊7個,柔性引進兩院院士設立院士工作站35家,高層次人才超過萬人。武進區累計引進領軍型人才團隊774個,其中,中外院士團隊5個、高層次人才數達1.8萬人。相比蘇南發達縣區,我區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較為乏力。 4.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我區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59家,蘇南的昆山、江陰、武進分別為800家、265家、387家;我區R&D投入占比為2.55%,同期昆山為2.9%,武進為2.79%,全省平均為2.55%,我區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額約為23.5億元,僅相當于昆山的39%(23.5/60.3)、武進的46%(23.5/51),差距明顯。企業研發經費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也不高,表明我區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科技創新動力不足。 三、聚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對策建議 回頭看成績斐然,左右看差距不小,往前看任重道遠。創新已經成為各地競爭的新賽場,誰主導創新,誰就能主導賽場規則和比賽進程。為此我們提出“五個加快”的建議: 1.加快完善創新指標體系。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今年主要科技指標要達到世界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先進水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5件,創新創業投資規模達13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60%。到2020年,蘇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萬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0家,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5%。我區在主要創新指標的修訂上,既要尊重自身發展現狀,更要緊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目標指標,否則的話,會面臨與蘇南經濟社會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只有努力在創新發展上進行新部署、實現新突破,才能跟上地區發展大勢,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2.加快引進創新人才團隊。人才是第一戰略資源,是科技創新的核心,企業創新的各個環節更加離不開人才的高智力活動。蘇南創新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名領軍人才和一支優秀團隊可以帶動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軟硬環境與蘇南相比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我區更要以千金買馬的膽識,努力創造政策的比較優勢,吸引國際國內高端人才及其科技成果向通州匯聚,助推產業發展。要充分發揮科技鎮長團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他們密切聯系高校的優勢,引進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對為我區創新發展作出貢獻的人才團隊要重獎、要宣傳,通過組織評選“通州區杰出貢獻獎”、“通州區創新創業人才獎”、“通州區科學技術進步獎”等活動,在報紙電臺電視等媒體持續廣泛宣傳,積極營造全社會鼓勵創新、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 3.加快培育創新企業集群。大力推動創新政策、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讓自主創新、自創品牌、自謀創業、自我提升、自有標準的企業加速涌現。一要支持骨干企業普遍建立“一站兩院三中心”,推進大中型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全覆蓋,引導外資企業研發本土化,盡快實現90%的技術研發由企業完成。二要鼓勵企業開展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產品、品牌、業態、管理、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創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內生發展動力。三要充分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采取參股、擔保、貼息、投資等手段,全面落實加計抵扣、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激發企業增加創新投入。此外還可以積極采用定制、首套購買和示范項目等政府采購方式來拉動高新企業產品需求,從而進一步幫助企業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廣應用。通過企業自身和政府兩個方面發力,力爭到“十三五”期末,我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能夠達到蘇南縣區平均數量80%左右。 4.加快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把創新驅動與促進產業升級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技術創新的市場化、產業化導向,從而有力推進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一要做大做強我區家紡、建筑、船舶海工等優勢傳統產業,推進技術、商業模式和管理創新,全面提升傳統產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促進優勢傳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二要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微電子等新興產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努力實現新興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三要著力推動高新技術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融合,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文化創意、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等科技型服務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服務產品,培育競爭力強的服務業品牌,大力促進現代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 5.加快激活創新體制機制。一是完善政策體系。積極復制推廣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中關村“6條政策”,在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體制機制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使科技創新政策在區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力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4%用于科技人才發展。二是加強科技服務。健全科技公共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三大平臺”,加快構建科技綜合服務體系,打造一批集聚創投、風投機構的財富中心,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增強對創新驅動的支撐能力。三是健全管理機制。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深化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改進科技項目評價辦法,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發改委 | 協辦: | ;經信委;科技局;人才辦;人社局;財政局; |
答復日期: | 2017-06-30 | |||
答復內容: | 農工民主黨通州支部: 通州區發改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