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九三學社通州區委員會; 建議/提案號: 009
    標題: 關于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南通部署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農業改革創新的科學思路,是農業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是“十三五”農業提質增效的現實舉措。策應南通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加快通州農業現代化進程,不但是我們面臨的挑戰性任務,也是我們肩負的歷史性責任。通州作為南通市所轄農業大區,如何作為,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積極踐行。

    \r\n

        一、科學研判當前農業的特征

    \r\n

        新世紀以來,通州農業經歷了“十五”期間的農業結構調整階段、“十一五”期間的高效設施農業發展階段和“十二五”期間的產業化發展階段。這三個階段,是傳統農業提升和現代高效農業滲透、并行與疊進的過程,實現了結構調整、項目建設、設施提升的三個突破,農業發展取得了豐碩成就。時至今日,通州農業表現出以下特征。

    \r\n

        1、基礎條件的差別化

    \r\n

        現階段的農業處在轉型發展期,傳統產業需要提升與增效,現代農業需要拓展與提檔,這種混合型和多種經營的農業,既需要與傳統產業提升相適應的區域化的、戰略性的、完備的基礎設施,又需要與現代農業提檔相適應的個性化的、突破性的、先進的物質裝備。

    \r\n

        2、經營主體的多元化

    \r\n

        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服務組織、種養大戶等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猛發展,滲透了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也給農業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成為現代農業的實踐者、先行者、引導者。

    \r\n

        3、產品的市場化

    \r\n

        通州多門類農產品不僅挺進了國內城市的知名批發集散市場,也進駐到門店超市等大型零售商業企業。一些蔬菜產品通過加工出口企業,走向了國際市場。產品的市場化意識和產品的商品化率前所未有,日趨成熟的市場化農業為農業轉型升級提出了終極要求。

    \r\n

        4、行業類別的融合化

    \r\n

        農業產業化建設,密切了不同行業的關系和合作,農業行業間的滲透與融合,使得農業功能從生產領域發散開來,實現了農業的“接二連三”,豐富了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培育壯大了一批農業新興產業。

    \r\n

        5、服務方式的專業化

    \r\n

        一方面,農業產業規模的擴大,構建為農業經營主體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成為一種現實需求;另一方面,發展壯大的專業化服務組織,有能力提供市場化服務,將部分勞動從經營主體中剝離出來。公共平臺和專業服務團隊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載體和獨特力量。

    \r\n

        只有充分總結、分析和研究當前農業的特征,才能掌實情、施準招、見成效。

    \r\n

        二、積極策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r\n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的根本目的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因此,必須分析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農業發展需要依賴的不竭動力,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實效。

    \r\n

        1、要充分挖掘群體潛力。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需要政府政策引導與行政推動,需要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探索與示范帶動,也需要涉農部門的全力配合和廣大農戶的廣泛參與。一方面,除農委外,農工辦、農業資源開發局、農機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財政局、國土局、發改委等部門具有現代農業發展相應的指導、協調、監督管理職能,因此,各涉農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統籌規劃、政策利用、瓶頸破解等關鍵環節上密切配合、協同發力,為農業發展營造發展環境。

    \r\n

    另一方面,要動員鼓勵廣大農戶加入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中來。政策的制訂上,要顧及大多數,惠及農業經營者的切身利益,形成眾人劃漿的局面;產業發展上,要選擇技術和經營模式成熟的產業、有發展潛力和生命力的新興產業、能吸納農戶普遍參與的產業;從業人員培養上,要從農業的實際需要出發,有目標地培訓一些新型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對象應該側重年輕人和缺乏新思路的經營者。

    \r\n

        2、要秉持科技創新。應注重依靠科技促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一是產業化。深入推進規模園區、特色基地、重大項目建設;重點打造優質糧油、設施園藝、規模畜禽、特種水產、休閑觀光產業;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二是機械化。選用適地適業、安全高效的農業機械;推進稻麥耕種收、植保、儲運、烘干等生產環節機械化,重點推廣水稻機插秧、飛機植保和機械烘干,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三是市場化。加強市場研判,提供準確信息;整合技術和品牌資源,做大做響市場;統籌利用兩個市場,擴大農產品商品化率和出口占比。四是標準化。按標準組織產品生產,嚴把進出兩個關口;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信用體系和技術管控保障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安全。五是信息化。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搭建農業科技融資、信息、品牌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增強科技創新驅動;大力實施“互聯網+農業”工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r\n

        3、要加大生態治理力度。應注重依靠生態促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一是治水。以構建人水協調的現代水利體系為目標,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突出抓好河道整治、灌排設施、城鄉防洪工程建設,著力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二是改土。以實施“沃土工程”為重點,開展農村土地治理,建設高標準農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精心組織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提供地力需求。三是興林。以生態農業為目標,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重點建設生態防護林、健康森林、美麗濕地、綠色通道、秀美村莊。四是治廢。嚴格落實禁養區規劃,關閉養殖場,整頓清理屠宰場,消除養殖污染,加快發展農村新型清潔能源,大力推進規模化沼氣工程建設,積極推廣生態循環農業。加強工業“三廢”排放管控,開展農業環境容量評價,嚴格落實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

    \r\n

        4、要推進制度改革。應注重依靠改革促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堅持問題導向,把握好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實行分類有序推進。農業農村改革重點:一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積極發展家庭農場,重點扶持以種植生產為主體的家庭農場。引導農民合作社規范運作,深入開展示范社創建活動,鼓勵發展農民合作聯社。三是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繼續增加財政支農投入,整合資金資源,向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傾斜。四是創新農村“三資”管理。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r\n

        三、全面落實推進舉措

    \r\n

        通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任務已經明確了市“863”工程和區“842”工程。為此,各鎮(區、園、街道)及區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對照目標任務,找差距,補短板,力爭按時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r\n

        1、強化組織領導。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一項具有先導性、標準高、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各鎮(區、園、街道)要切實重視,建立相應組織,根據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總體要求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明確階段性目標任務,有計劃地組織推進,確保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

    \r\n

        2、強化政策扶持。區、鎮建立健全園區建設的扶持政策,根據年度建設任務安排扶持資金預算。各部門積極爭取部省財政支農項目資金,向示范區重點區域和項目傾斜。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引導扶持社會資金參與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充分落實好設施農業用地、涉農項目稅收、農業生產電價等有關政策,確保示范區項目建設快速推進。

    \r\n

        3、強化責任落實。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涉及的區政府職能部門及鎮(區、園、街道)黨政主要領導當為示范區創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承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任務、建設內容及工程質量負全責。各有關部門要緊密配合、各司其職、形成合力,支持示范區建設。建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核心指標和重大項目實施列入區委、區政府對鎮(區、園、街道)工作考評的重要內容。

    承辦單位: 主辦: 農委 協辦: ;農工辦;
    答復日期: 2017-06-28
    答復內容:

    九三學社通州區委員會:
      近兩年來,通州區認真貫徹執行《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的實施意見》,科學謀劃,統籌協調,精心組織,扎實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主要做法
      1.加強組織領導。為策應南通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扎實有效地推進項目建設,區委區政府成立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區委書記、區長擔任,副組長由分管區長擔任。區相關部門和各鎮區園負責人為項目領導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推進辦公室。具體負責示范區建設的統籌協調、政策制訂、任務分解、指標監測、考核督查等工作。
      2.深入調查研究。為認真謀劃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作,做到科學謀劃,有的放矢,農委前期深入到鎮村、企業、園區、基地,開展了多次調研,形成了《通州區關于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同時,配合市農委開展專題調研,為確定市“863”工程和區“842”工程目標任務提供了翔實的基礎性資料和依據。
      3.制訂建設規劃。區政府下達了《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了2015-2018年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發展目標、重點工作、推進保障措施。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了綱領性文件。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下達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任務,細化了建設目標,明確了時間節點。去年又制訂了《2016年南通市通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實施計劃》,對年度的工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4.明確扶持政策。通州《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區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的資金重點用于示范區項目的扶持引導。積極爭取和整合各類財政支農項目資金,向示范區重點區域和項目傾斜。今年,在項目評審環節,將市“863”工程和區“842”工程范圍內的項目,設置考量加分。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引導扶持社會資金參與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充分落實好設施農用地、涉農項目稅收、農業生產電價等有關政策,確保示范區項目建設快速推進。今年區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增收的意見》,進一步細化明確了各類政策措施。主要有高效設施農業、生態養殖、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5.加快組織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推進辦公室先后組織召開三次會議,部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作;相關鎮村、園區、基地按照《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組織項目建設;各相關部門依據職能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共同指導督查項目建設工作;推進辦公室及時匯總情況,開展示范區建設水平動態監測,及時組織上報。
      二、主要成果
      (一)示范區建設工程扎實推進。
      1.市“863”工程。
      通州臺創核心園:兩年內新增項目31個,完成項目投入13000萬元,新增設施面積14000畝;完成景瑞院士工作站建設,組織開展相關的科研項目;瑞隆鮮切果蔬項目完成建設,投入運營,盛夏速凍蔬菜項目完成主體廠房建設;萬頃良田鮮花小鎮項目已開工建設,其智能溫室項目列入市資源開發項目,已啟動實施;金土地物聯網和電商平臺建設項目正在實施之中;集農產品分級、挑選、物流運輸和保鮮儲存于一體的大農農產品集散中心投入運營,日均輸出蔬菜200噸以上。
      十總高效設施產業園:兩年內新增項目12 個,完成項目投入9800萬元,新增設施面積5500畝;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整治河道50公里、修建橋梁40座、修筑水泥路20公里。頂茂公司新建淹漬池1000 立方米,占地50畝育苗中心已建設完成。
      通州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新增產品銷售額1.2億元。現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2家。2015年實現銷售銷售收入40.78億元,帶動種植基地82.61萬畝,帶動農戶30.56萬戶,與企業對接合作社39個。南通易廚食品有限公司與南通市農副產品批發中心合作,在市區建設了20家農產品直營店。去年,通州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在省里面組織的復核中得到認可。
      通州開沙島沿江休閑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新建了荷花世界、江韻風情街、杉林花海、江海信鴿博物館等景點。今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
      2.區“842”工程。
      (1)現代農業標準園:
      石港優質水稻產業園區;種植面積擴至12500畝,建成三個千畝核心片,投資達到1168萬元;主要種植南粳5055、淮稻5號;全面推廣精確定量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綜合防治技術;園區內全托管服務面積50%以上,銀珠米業、漁灣米業為園區產品提供加工、銷售一體化服務。已通過市農委審核認定。
      二甲設施蔬菜產業園區: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3110畝;建成工廠化育苗配供中心1個;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和物聯網技術達到100%;園區內專業合作社52家,農業生產型企業4家,農產品加工企業8家,農產品交易中心1個。已通過市農委審核認定。
      西亭設施蔬菜產業園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8000畝;園區內道路、林網完善;建成工廠化育苗配供中心1個;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和物聯網技術和高效種植模式普遍應用。擬今年提出認定申請。
      五甲設施蔬菜產業園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4500畝;建設工廠化育苗配供中心1個;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和物聯網技術和高效種植模式普遍應用。擬今年提出認定申請。
      金沙設施蔬菜產業園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7500畝;建成工廠化育苗配供中心1個;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和物聯網技術和高效種植模式。
      騎岸設施蔬菜產業園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2000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8000畝;建成工廠化育苗配供中心1個;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和物聯網技術和高效種植模式。
      東社祥牛生豬生態養殖產業園區:生豬年出欄量達4萬頭。建設標準豬舍60000平方米,建設20條自動化喂料線及豬舍水簾溫控設施;新建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400噸;新建設40000立方米沼氣發電廠一座,發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500千瓦時,實現發電上網。已通過市農委審核算認定。
      二甲肉雞養殖產業園區:建成肉禽舍1.2萬平方米,年肉雞出欄達到120萬羽,采用現代化養殖設施,實行標準化養殖。擬今年提出認定申請。
      (2)農產品加工集中區:
      劉橋出口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現有加工企業7家,投入5500萬元,帶動農產品生產基地1.2萬畝,銷售額5億元。已通過市農委審核認定。
      石港糧食加工集中區:新發展加工企業3家,分別是立廣食品、漁灣米業、饌玉食品,新增投入6000萬元,2家企業基本竣工。擬今年提出認定申請。
      四安畜禽產品加工集中區:南通雙和食品公司新建加工廠房,新增加工生產線2條,新增投入3000萬元。
      十總果蔬加工集中區:南通頂茂食品有限公司新建淹漬池1000立方米,新增投入500萬元。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中有升。通州是“畝產噸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糧食總產量保持在52萬噸以上。今年糧食面積124.52萬畝,面積增加4.29萬畝,夏熟作物因連續陰雨減產,經測產,秋熟水稻單產635公斤,預計今年糧食總產達53萬噸;全區新增設施面積農業2萬畝,蔬菜播種面積43萬畝,總產量115萬噸,比去年增加4.5%和6.5%;生豬、山羊、家禽飼養量達80.21萬頭、57.9萬只、1562.62萬羽,分別比上年增加5.5%、1.7%、2.9%;新增設施漁業面積0.13萬畝,設施漁業面積達到2.1萬畝,實現淡水養殖總產量3.56萬噸。
      (三)優勢主導產業進一步壯大。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興特色、促調整,建設形成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打造了優質糧油、設施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休閑觀光五大規模優勢產業。其中蔬菜、特色水產、優質山羊成為產值10億元以上產業。圓滿完成了十總、二甲兩個省 “菜籃子”工程萬畝蔬菜基地建設任務。十總鎮、東社鎮、二甲鎮、西亭鎮成為萬畝設施農業鎮,二爻居、迎陽村、新街村、路中村成為蔬菜專業村。集聚要素資源,培育形成了設施葡萄、臺灣果品、水生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特色蔬菜等新興產業基地,為農業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資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大力加強土地流轉,鼓勵整組流轉、整村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累計流轉土地面積55.5萬畝,占耕地比61.7%。實施灌區改造全覆蓋工程,改造泵站1000座,新建防滲渠道2800公里。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區高標準農田達61萬畝,占耕地比67.7%。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建立市級以上研發機構6個。年財政安排農林水利資金預算6億元以上。積極探索農業融資模式,4家農業經營主體獲得金融機構貸款810萬元。
      (五)農業經營主體擴容增量。全區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2家,年農產品加工產值80億元,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江蘇銀河面粉有限公司躋身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江蘇嘉安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出口訂單蔬菜,面積達到1.2萬畝,而且實現了從種植到銷售的“五統一”。累計發展各類家庭農場360家,創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5家,經營土地面積45355畝,年經營收入2.1億元,累計從業人數7820人,其中家庭勞動力5504人。注冊農民合作社937家;涌現種養大戶百戶以上、農民經紀人萬人以上。充分發揮農業龍頭在產前產中產后的示范引領、吸納消化、加工倉儲、流通銷售中的帶頭作用。
      (六)農業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著力打造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大力實施生態造林、生態廊道、綠色通道工程,兩年內新增造林面積2.93萬畝,全區林木覆蓋率達到24.9 %。完善養殖規劃,關閉弱小臟亂養殖場,規范生豬屠宰場監督管理,扎實推進生態養殖,實施畜禽標準化健康養殖項目,確保重大動物疫病免疫與防控措施到位。積極組織申報“三品”認證,全區新申報認證“三品”165個,累計“三品”數量444個。認真組織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全區15個秸稈收貯點年收貯量5.5萬噸,秸稈還田面積35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約95%。
      (七)農業品牌創樹碩果累累。有3個產品獲“中國名牌”,3個商標獲國家馳名商標,9個商標獲江蘇省著名商標,7個商標獲南通市知名商標。通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省級園區,通州獲省級現代農業示范村2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村2個。通州水芹菜產業示范基地、南通雙和肉雞養殖基地獲省特色產業基地,江蘇嘉安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南通秋楓出口蔬菜示范基地獲省級出口示范基地。劉橋鎮長岸村、二甲鎮路中村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五接鎮開沙村獲江蘇最具魅力休閑鄉村,二甲藍印花布獲全國休閑農業精品創意大賽金獎,白鷺湖生態莊園和南通金土地生態園獲得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企業。通州連續五年獲全省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先進單位。
      三、存在問題
      1.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現代農業發展科技是重要支撐,而目前政策于產業發展的實用型科技引導和扶持較弱,農業科技化水平提高不快。
      2.農業的經營方式轉變不快。農業經營主體市場意識不強,創新不力,農業的經營方式不能適應市場農業的發展需求。
      3.農產品加工力量不強。隨著農產品產出規模的擴張,需要相應的加工消化載體與渠道,但目前規模的加工企業、深加工項目仍然較少。
      4.項目建設用地落實困難。規模農業項目一些建設內容需要一定的建設用地,但目前國家土地政策嚴格,嚴重影響了項目的發展壯大及推進速度。
      5.農業園區管理薄弱。部分園區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或部門,但形同虛設,為的是應付考核的需要,沒有真正發揮職能、落實責任。
      6.經營主體面臨生存危機。部分農業經營主體流轉了土地,由于自然災害及農產品銷售問題,經營難以為繼,有的甚至出現棄田拋荒現象。
      四、下一步打算
      1.切實加強示范區建設的組織領導。目前,示范區建設更多的是農委在單兵作戰,往往力不從心,關鍵問題難以破解。領導層面、部門層面、鎮村層面、企業層面的宏觀把控、集團作戰、個體創造動力和能量沒有充分顯現。需要建立一種推進機制、激勵方式,通過政策落實、活動組織、進度督查、問題磋商、總結考評等措施,加快推進步伐。
      2.進一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一是規模設施農業基地項目。圍繞市“863”工程、區“842”工程所在區域,拓展設施基地項目,以打造設施農業產業園區。
      二是農業園區功能提升項目。市、區級園區總體說來,在物聯網、電子商務、水肥一體化、營銷場所、育苗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上還較滯后,要創造條件,進一步建設完善,從而改變單一生產、經營手段落后的局面。
      三是加工集中區建設項目。圍繞規劃的4個區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加大項目投入,加快項目建設,爭取早竣工、早投產、早出效益。
      四是休閑農業園區項目。重點推進萬頃良田鮮花小鎮項目、先鋒綠博園二期開發項目、開沙島休閑核心區項目建設,創建省市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3.著力培育園區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列入計劃的園區設立了統一的標準,但各園區有各自特色,要結合實際,培育建設有個性和核心競爭力的園區,避免將標準變成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和要求。所以,園區建設考評認定要從生產出發、從效益出發、從創新出發,以激發園區發展的活力。
      4.努力提升管理水平。要真正讓園區管理組織管理系統發揮作用,建立和完善園區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動態監測,分析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指標的實現程度,傾力于把握重點、破解難點、克服弱點,發揮優勢,避免短板,力求科學發展、高位發展。

      通州區農業委員會
      201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