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袁裕忠 建議/提案號: 2
    標題: 關于利用閑置土地發展蔬菜大棚種植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積極合理利用我區城鄉結合部閑置土地,加大蔬菜大棚建設力度,努力發展反季節蔬菜種植,協調解決蔬菜季節供應缺口,對促進我區蔬菜產業發展、打造特色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戰路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建議:

      1.政府高度重視,加強多部門聯合,盡快出臺符合我區蔬菜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2.加大投入力度,轉變投入理念,把有限的項目資金投入到刀刃上,資金的投向要從過去的種子、化肥補助以及生產補助轉向基礎設施設補助。比如灌排水系統工程、建造鋼架大棚、配置遮陽網、防蟲網等設施上,使項目資金能連續使用,提高生產效益,減少投資成本。  

      3.強化宣傳引導、服務指導工作,使農民切實感受到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效果,讓農民真正從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之從常規的家庭式種植走向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有機化生產,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4.加強技術指導。反季節蔬菜,技術性強,管理復雜,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技術保證,方能獲得成功。

      5.充分利用拆遷后暫未利用,以及承包地幾年未種植、沙地、洼地等土地資源,平整改良后鼓勵對農作物種植有經驗或對種植農作物有深情厚意的農民種植,并進行技術和政策扶持。

    承辦單位: 主辦: 農業農村局 協辦:
    答復日期: 2023-06-30
    答復內容:

    袁裕忠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利用閑置土地發展蔬菜大棚種植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設施蔬菜是一種區別于傳統蔬菜的生產模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標志,其在生產集約化程度、農業技術含量、產品品質和種植效益等方面有著明顯的比較優勢,具有節水、省地、聚能、高產、高效等特點,對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優質、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實現農業“提高單位面積種植效益”的目標。近年來,我區積極引導蔬菜園藝業生產快速健康發展、提升蔬菜園藝產業水平、扎實推進蔬菜園藝業標準化建設進程,圍繞搞好蔬菜園藝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區蔬菜園藝業生產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蔬菜園藝業已成為我區高效農業第一產業、現代農業先行產業和農業增長的主導產業。 

    一、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 為保證蔬菜園藝基地的發展,加快設施園藝產業轉型升級,這幾年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今年對新建2000㎡以上的玻璃溫室(有電動開窗、內外遮陽、降溫保溫、智能物聯網等系統)、10畝以上的塑料智能溫室(有電動內外遮陽、降溫加溫、物聯網系統等)、新建20畝以上的連棟大棚、100㎡以上的新建組培育苗中心(植物工廠)給予總投資額(審計價)的1/3補助,單個項目補助不超過200萬元。引導蔬菜種植企業、蔬菜專業合作社參加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按照參加國家、省、市級組織的各類農產品評鑒會獲得金獎、銀獎、優秀獎國家級1萬元、0.8萬元、0.5萬元,省級0.5萬元、0.3萬元、0.15萬元,市區級0.3萬元、0.2萬元、0.1萬元補助。 

    二、健全農技推廣技術部門 區農業農村局在1997年成立了蔬菜技術指導站,進行全區蔬菜生產技術指導,2011年機構改革成立園藝技術指導站,2019年園藝站并入作栽站,雖經過幾次機構改革,蔬菜生產技術力量不減,目前具有高級農藝師職稱四人,其中研究生學歷一人、大學學歷一人,大專學歷兩人,蔬菜園藝專業技術力量較強,主要擬訂并組織實施全區“菜籃子工程”和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年度計劃;負責全區蔬菜、藥材、果樹、花卉的生產管理與技術指導;承擔全區蔬菜、藥材、果樹、花卉的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負責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及配套技術推廣;指導全區蔬菜標準化生產;承擔蔬菜科研工作,開展科研項目協作攻關;參與全區蔬菜產業體系建設的管理與指導;完成區政府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不斷創新機制完善服務 在蔬菜園藝業發展過程中,我們一方面緊跟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開展行政推動工作,另一方面,在本系統內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各項服務。開展“百名農業專家駐園興農”活動,全系統192名黨員干部組建32個服務組,在全區范圍內開展“點對點”指導,做到三送五幫。即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幫助制定發展規劃和技術方案、幫助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種植新模式;幫助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幫助宣傳推介園區的園藝產品點對點”結對服務,幫助經營主體紓難解困,對我區蔬菜園藝生產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四、加快農機農藝融合 我局與江蘇省農機具應用開發中心、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設施與裝備研究所、南通市農機化技術推廣中心合作申報了江蘇省現代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爭取了項目資金100萬元,圍繞我區最典型的小青菜、西蘭花,共同研究機械化解決方案,以農機農藝融合的方式篩選集成擬引進成熟使用的農機裝備與技術,在應用和推廣示范工程中對引進機具有技術進行優化提升,最終形成作業高效、適應性強的小青菜、西蘭花生產全過程機具配置。切實解決蔬菜園藝生產中用工難、用工貴問題。 

    五、蔬菜品牌提升成效明顯 加大通州優質農產品品牌力度,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加大優質農產品品牌宣傳力度,積極組織通州名特優農產品主體積極參加各類優質農產品品鑒活動。2022年通州常義森家庭農場和高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西瓜獲得了第四屆江蘇好西甜瓜中大果型西瓜金獎。今年四月份在全省第二屆“好黃瓜”品鑒推介活動中,江蘇景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心農場從全省近80家生產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脫穎而出,評為十大“好基地”和“好產品”特金獎、金獎。今年五月份在全省第五屆“好西(甜)瓜”品鑒推介活動中,十總鎮常義森家庭農場評為十大好基地,二甲鎮高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億木牌西瓜評為小果組瓜王(全省第一名)。 

    六、建成蘆筍種質資源圃和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 我區東社鎮季方萍家庭農場通過自建組織培養室,建立了江蘇省唯一的蘆筍種質資源圃和蘆筍育種實驗室,技術上依托北京農林科學院蘆筍研究中心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建成省內第一個用于商業生產的無性系蘆筍F1代雜交育種制種基地和蘆筍雜交育種實驗室,打造江蘇乃至國內蘆筍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中心,推動江蘇及全國的蘆筍產業的發展,基地至今已收集國內外蘆筍品種(材料)60余個。南通極菜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東社鎮新橋村建立62畝水培育苗大棚,現有泡沫苗盤12萬支,主育生菜、油麥菜等葉菜類,目前是華東地區葉菜類最大水培育苗中心,主銷到河南的商丘、南京、如皋、泰州、上海崇明島等地,到今年年底,苗盤(162)穴達到15萬支,預計年生產近2億株蔬果苗,產值超千萬元。 

    南通市通州區農業農村局

    2023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