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彭小剛 | 建議/提案號: | 4 | |
標題: | 關于建立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部署,提出了“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通,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總要求,通州是南通的經濟大區,也是農業大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城鄉循環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 然而,我區存在三次產業融合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承載平臺尚有不足,依托工業化路徑帶動農村發展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通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亟需探索新模式,深入發掘農村地區的發展優勢。與此同時,雖然通州農村和農業環境治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通州農業和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強富美高新通州現代化建設的迫切任務。目前,養殖業污染規范整治仍然不徹底,環境污染問題依舊突出;農業種植污染治理有待加強,單位面積化肥農藥使用強度依然處于高位;廣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區域差異大,運行維護難。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仍存在突出短板,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廁所改造等仍然存在缺口。 我區要統籌考慮農村環境整治和鄉村振興戰略。在全面推開農村環境整治,聚焦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農業面源治理等重點環節,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同時,探索把綠水青山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生態產品價值能夠得到有效實現,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據此建議通州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以促進農村環境治理與鄉村振興。具體建議為: 一、探索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實現誰治理誰受益。健全排污權交易制度及有償使用制度,積極拓展排污權交易的污染物交易種類和交易地區,鼓勵地方開展排污權儲備,將農村污染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考核結果納入重大項目排污權指標分配標準,探索農村屋頂碳減排核算標準,對列入年度重大項目清單中屬于產業政策鼓勵類的項目予以支持。積極探索綠化增量責任指標交易、清水增量責任指標交易等方式。 二、引入多元開發主體,推動生態產品轉化為生態旅游產品。在生態旅游、綠美村莊、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基礎上,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鼓勵盤活工業遺址、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推進相關資源權益集中流轉經營,通過統籌實施生態環境系統整治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教育文化旅游開發價值。鼓勵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益掛鉤,對開展荒地、黑臭水體等綜合整治的社會主體,在保障生態效益和依法依規前提下,允許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獲取收益,鼓勵實行農民入股分紅模式,保障參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的村民利益,助力農民增收,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三、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獎懲分明的激勵約束制度,實現農村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按照“生態優先,獎懲分明”原則,對生態保護任務完成情況較好、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提升的鄉村加大補償,除資金獎勵外,在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提供政策性傾斜;而對于生態保護任務完成不好的鄉村,則不予補償或扣減資金,通過正向激勵和負向懲罰,進一步調動農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提升生態補償的效果。 四、建立生態產品統計和核算機制。有序推進水林田河湖草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研究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和標準,特別是農業面源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屋頂光伏碳減排績效核算標準,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政府決策和績效考核評價中的應用。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生態環境局 | 協辦: | 住建局;農業農村局 |
答復日期: | 2023-06-30 | |||
答復內容: | 彭小剛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關于建立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議》的建議(第004號)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是從源頭上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持續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規范運行提升專項行動,印發《通州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暫行管理辦法(試行)》,加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監管力度,農村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第三方運維全覆蓋,完成省環保督察整改。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編制印發《南通市通州區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2021-2025年)》,實施新一輪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推進對萬頭以上豬場安裝糞污集中貯存處理設施的視頻監控,完成全區131家規模以上養殖廠畜禽糞污年度利用處理情況備案。 二是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我區共有種植耕地63萬畝左右,2022年全區畜禽糞污產生量約20萬噸。全面實施畜禽養殖糞污治理備案,規范治理臺賬,做到規模畜禽養殖場有清單、糞污產生有統計、資源化利用有記錄;全區142家畜禽規模養殖場納入到備案管理,統一了糞污利用臺賬格式。積極推廣循環農業,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認真總結現有的豬→糧→豬(景祥豬場、張慎均豬場)循環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畜禽→蔬菜→畜禽、畜禽→有機肥→蔬菜→畜禽等循環種養模式。積極推廣新型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在黑膜沼氣的基礎上,積極推廣酵解風屏污水處理系統,在四安龍壩豬場和世安畜牧發展有限公司進行了應用,提高養殖場糞污處理能力和水平。 三是實施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持續做好水稻、蔬菜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全區累計建成綠色防控示范區16個,全面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高農藥使用效率,降低農藥使用量。 四是推行排污權抵押貸款。2022年8月,隨著江蘇南通商業銀行對通州某紡織企業發放排污權抵押貸款530萬元,我區首筆排污權抵押貸款完成,開啟了通州排污權抵押新篇章。實行排污權抵押貸款是實現環境資源資產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的有效途徑。為積極推進我區第一筆排污權抵押貸款,我局與人民銀行、江蘇南通商業銀行主動對接,按章辦事、細心指導,以切實的擔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以真實的行動助力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2023年1月,該企業排污權抵押二押獲批,我區排污權抵押貸款總額達到1200萬元。 五是用好生態補償機制。緊扣考核斷面,擴大補償范圍,完善補償機制。在原有6條河道20個斷面的基礎上,將補償范圍擴大到11條河道35個斷面,用經濟杠桿調動鎮街治污積極性。2022年9月7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護好綠水不難辭》,點贊通州水治理之效、水生態之變。 六是落實生態損害賠償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圍包括清除污染費用、應急處置費用、監測檢測費用、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生態環境修復期間服務功能的損失、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調查、鑒定評估等合理費用。對于損害巨大、社會影響極壞、以及群眾關注度高的生態環境損害案件,起訴責任人可以提出懲罰性賠償請求。通州生態環境局2022年共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83起,收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55.71萬元。同時,從制度建設著手,制定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辦理工作流程和工作機制,明確局內各相關部門職責,做到有章可循。加強司法聯動,增進與檢察、法院、公安等部門的溝通,強化司法保障,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聯動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刑事案件查辦同步推進,邀請檢察機關參與磋商并見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議簽訂。 接下來,我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部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一是推進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強化農村黑臭水體源頭治理,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質效。 二是深入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將水質斷面達標與水環境生態補償兩種機制有效結合,一方面從區域行政考核出發督促地方強化水環境治理,另一方面利用經濟獎懲倒逼地方積極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 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修復的執行與監督。對需要開展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的項目,可由賠償義務人自行修復或委托第三方修復,也可由生態環境部門委托屬地政府或第三方機構開展修復。生態環境部門要組織開展生態環境修復過程的抽查,加強監督管理,修復項目竣工后,督促賠償義務人或修復項目承擔單位進行生態修復效果評估。 四是高質量推進農村戶廁改造工作。成立工作專班,建立農村廁所革命聯席會議制度,指導督促各鎮(街道)抓好農村戶廁改造提升行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和落實,確保改廁責任有人擔、任務有落實、質量有保障。對不同類型地區開展農村戶廁情況實地調研,拿出切合通州實際的農村戶廁改造實施方案,為“十四五”期間改廁工作提出指導意見,努力推動戶廁由室外向室內轉變、由廁所向衛生間轉變。到“十四五”末,除無人戶等特殊情況外,全面消除旱廁,全面建成無害化衛生戶廁。堅決防止旱廁“回潮”,通過糞污清理、廢磚清除、泥土填埋等方式徹底消除旱廁,并規定享受獎補資金農戶必須全面消除現存旱廁,確保農村改廁工作能經受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南通市通州生態環境局 2023年6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