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bd id="gic4o"></kbd><ul id="gic4o"></ul>
    <strike id="gic4o"><s id="gic4o"></s></strike>
    <ul id="gic4o"></ul><strike id="gic4o"></strike>
  • <samp id="gic4o"><tbody id="gic4o"></tbody></samp>
    建議/提案提出者: 劉鵬 建議/提案號: 33
    標題: 關于加強我區氣象科普工作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當前有關氣象科普,一般人僅停留在天氣預報準確率上等,但氣象科普產品供給不足,氣象科普活動影響力不高,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對此,有必要促進加強我區氣象科普工作,建議如下:

      一、充分認識科學普及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科學素質,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構建現代氣象科普宣傳體系,是為了讓公眾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保障社會經濟建設和社會安定與健康發展。

      二、緊抓氣象科普工作的重點。要緊緊圍繞公共氣象服務,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以社會需求為引領,以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為重點,以加強氣象科普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提升氣象科普社會化水平,不斷創新氣象科普內容與形式,使氣象科普工作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發展。

      三、進一步提升氣象科普供給水平。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氣象科普帶來新的挑戰。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新的傳播生態下,公眾對科普傳播方式也提出了便利化、體驗化的新需求,微博、微信、微視頻等自媒體,以及虛擬現實等人機互動方式為公眾喜聞樂見,這需要氣象科普供給水平進一步提高,不斷豐富氣象科普產品。

      四、適應氣象科普多元化、差異化需求。隨著公眾信息獲取方式發生變化,氣象科普多元化、差異化需求明顯,要求氣象科普更有內涵、有特色,信息推送更及時、更精準,服務更貼心,依托全媒體傳播進行多樣化展示、多介質推送,從而讓氣象科普活起來,更富吸引力和影響力。如在做好氣象科普館的同時,加強數字化科普館建設,強化網絡氣象科普,強化立體互動、數字體驗、通俗活潑。

      五、擴大氣象科普范圍。應積極組織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等各類專題科普活動,通過科普報告、科普沙龍、科普基地、氣象知識競賽、青少年繪畫競賽、科普大篷車等各種手段,將氣象知識送社區、農村、學校、軍營、送鐵路、民航、地鐵、工交等,提高氣象科普工作的覆蓋面、增強社會影響力。

    承辦單位: 主辦: 氣象局 協辦:
    答復日期: 2023-06-30
    答復內容: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州區氣象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以氣象強國高質量發展為依托,以提升公民氣象科學素質、加強氣象科普能力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智氣象·慧科普”科普品牌,切實提高氣象科普的質量和效益,為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提升認識,氣象科普工作由“軟任務”變“硬措施” 局黨組切實加強對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的組織領導,將科普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進行考評,年初印發《2023年度氣象工作目標管理辦法》,對全年氣象科普工作作出部署,明確規定利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科普宣傳周、法制宣傳日等重大主題活動,廣泛開展氣象科普、普法宣傳活動5次以上,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分工和推進措施,保證氣象科普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提升能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1.突出重點內容,緊密結合氣象業務服務開展科普工作。圍繞天氣預報(解釋天氣預報的原理和技術,如何理解預報結果)、氣象災害(介紹常見氣象災害如臺風、暴雨、雷暴大風等,以及如何預防和應對這些災害)、氣象觀測(介紹各種氣象觀測儀器和方法等)、氣象與生活(介紹氣象對農業、交通等行業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不同的天氣條件)等方面,在氣象業務服務過程中,積極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氣象業務服務人員主動將專業名詞、熱點難點問題的解釋等有機融入氣象業務服務的文本、圖表以及各類專題服務材料中,推進氣象科普工作的業務化、常態化。

    我局主要氣象業務服務包括:(1)公眾氣象服務: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電臺、電視臺、通州日報、黨政信息網等平臺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其中預警信號通過12379平臺、鄉鎮大喇叭、應急廣播和南通州公眾號同步發送,遇有重大災害天氣過程,隨時通過通州電視臺掛角或游動字幕滾動播出,實現快速廣泛傳播。(2)決策氣象服務:與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媒體等建立了互連互通的渠道。重大氣象災害電話叫應區領導和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匯報天氣實況和未來天氣趨勢。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在局安裝了與其之間互聯互通(包含各鎮指揮中心)的視頻會議系統,災害性天氣影響期間,區政府總值班室、區防指總值班室不定時視頻連線,獲取最新天氣動態和風雨實況,大大提高了災害性天氣氣象服務效率和聯防效果。(3)重大節日和重要活動氣象保障服務:開展節假日、春運、兩會、中高考氣象保障服務以及根據活動主辦方的要求提供精細化、定制化的氣象服務。(4)為農氣象服務:開展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每日向254家農業大戶發送天氣預報,不定時發布重要天氣提醒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與區農業農村局合作,聯合發布農業氣象服務材料。(5)空氣質量預報:與環保部門簽訂合作協議,每日聯合發布空氣污染指數相關信息。

    2.突出重點領域,推進氣象科普。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工作,開展氣象科普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廣場“五進”活動,面向廣大公眾,大力宣傳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宣傳節能減排等應對措施,營造全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環境,使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世界氣象日期間,氣象科普志愿服務隊走進新市社區、虹南社區、先鋒街道花園新村,為社區居民開展氣象科普和理論宣講。深入西亭鎮同樂村田間地頭,開展“氣象科普進農村 氣象科技助豐收”主題實踐活動,向農民提供災害防御、科技應用技術指導、趨利避害、科學種田的知識。利用全區災害信息員培訓機遇,開設氣象專家專題氣象科普授課。安全生產月,在萬達廣場和水街擺放展板,利用宣傳彩頁、科普小冊子等宣傳氣象災害、預警提示、應急避險等方面的氣象科普知識。聯合區實驗小學、十總鎮騎岸小學開展“科普進校園”“七彩的夏日—氣象科普夏令營”“大手牽小手”等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10余次,參與學生及家長近千人次。開啟“監管+科普服務”模式,組織開展易燃易爆場所防雷安全監管,并進行雷電災害防御知識科普宣傳、氣象信息服務和防雷安全技術指導。

    3.突出聯動協作,提高氣象科普傳播能力。打造線下科普課堂。近年來,聯合區實驗小學、十總鎮騎岸小學等開展“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課堂上,通過氣象觀測體驗、氣象知識講解、氣象故事分享、氣象知識比拼等活動,激發了孩子們熱愛氣象科學、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提高了孩子們的科學素養。打造線上科普陣地。為滿足公眾科學需求的客觀要求,上級氣象部門緊密圍繞當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等熱點和群眾急需解答的問題,不斷提升優質科普資源供給和傳播能力。《氣象知識》雜志、《中國氣象報》、中國天氣頻道以及氣象出版書籍等深度融入氣象服務和氣象科普業務,科普圖書、動畫、微視頻、圖解、漫畫、VR、AR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科普產品融合發展,氣象科普產品原創能力不斷提升。我局在開展好常規科普的同時,整合各類科普資源,積極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開展好線上科普宣傳,積極轉發科普精品,以網絡科普方式讓受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氣象知識,實現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疫情期間,我局依托“互聯網+科普”思維,開展線上氣象科普答題活動,讓氣象科普更有趣味與活力。針對重大災害性突發事件,我局第一時間解疑釋惑,正面引導輿論。參加政府在線訪談,線上與公眾進行互動,共同探討氣象科學知識和原理。近期我局將召開新聞發布會,盤點2022年發生的對通州有重大影響的天氣氣候事件并通報今年梅雨期氣候趨勢。

    通州氣象科普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氣象科普工作頂層設計不夠完善,亟待構建社會廣泛參與、部門充分聯動、業務運行順暢、開放合作高效、組織管理科學的氣象科普格局;二是氣象科普品牌彰顯和效益發揮不夠,適應新時代新需求的高質量科普供給不足;三是氣象科普創新動力不足,常態化的人才培養和激勵舉措、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等亟須建立;四是氣象科普陣地建設亟需加強,我局氣象科普館因資金問題遲遲未能建成。 

    下一步,通州區氣象局將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普工作。一是加強部門聯動,積極融入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大科普格局,充分利用政府、部門及社會資源,提高氣象科普的影響力。二是豐富氣象科普產品。深化“智氣象·慧科普”科普品牌創建,加強本地天氣氣候特點研究,制作有通州特色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文化精品。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比賽、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公眾的參與度。三是加強氣象科普陣地建設。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在資金和項目上的支持,建設氣象科普館、校園氣象站等。四是加強氣象科普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以氣象專業人才為核心,社會各界有志人士為補充,兼具高大上與接地氣的氣象科普志愿團隊。 

    最后,再次感謝劉委員對我們提出的寶貴意見,區氣象局將緊緊圍繞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加強氣象科普工作,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新需求。也衷心希望區政協和廣大政協委員一如既往關心、支持通州氣象工作,共同推動通州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